近期,美欧舆论界提出的“锐实力”概念,绝非学术和政策探讨,而是西方国家新一轮的对华舆论遏制战略。中国舆论界必须对此有着清醒认识,要正面应对,加强有效公共外交,加强与各国舆论界和各国人民的沟通与交流。第一,加强多元化公共外交;第二,以文化为基础进行公共外交的内容建构;第三,强化新媒体传播力;第四,确立对精英群体与普通公众双管齐下的舆论影响机制。

近期,美欧舆论界提出一个新概念“锐实力”,并以此概念为基本框架,以冷战思维和双重标准,给中国近年来在国际社会为加强与各国公众的理解与沟通所做的各种积极努力贴上威权主义的标签。“锐实力”的提出和热炒绝非学术和政策探讨,而是西方国家新一轮的对华舆论遏制战略,中国舆论界必须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如果按照目前美欧舆论界对“锐实力”的概念分析和逻辑框架,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一直进行的公共外交努力和舆论塑造既不是“软实力”也不是“巧实力”,而是实实在在的“锐实力”。

“软实力”是相对“硬实力”的一个概念,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文化、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巧实力”则是指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运用。“锐实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2017年年底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发布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认为:中国和俄罗斯花费数十亿美元,运用诸如人文交流、各类文化活动、教育项目以及传媒和信息项目各种手段,在世界各地营造公共舆论。因这种做法既不像“硬实力”那样具有强制性,也不是“软实力”那样的魅力攻势,所以称之为“锐实力”。随后,英国《经济学人》发文,强调中国“锐实力”是一把“能穿透文化壁垒,改变西方价值观的利刃”,并把孔子学院作为一个典型案例。2018年年初,“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发表文章,对软实力与锐实力进行概念上的甄别,把“锐实力”等同于“信息战”,并以此为框架分析中国近年来的对外传播和人文交流活动。

美国的“锐实力”

按照“锐实力”的概念逻辑,最先炮制这个概念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正是一家长期接受美国国会的巨额资金支持、在全球范围内从事“锐实力”活动的机构。对姑且“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不展开分析,我们来看一下美国自一战以来至今在国际舆论空间所做的“锐实力”努力:

第一,一战二战期间的“锐实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宣传手段第一次大规模应用于战争,美国成立了一个以媒体记者、舆论学者和公共关系专家为核心成员的组织机构“克里尔委员会”进行战时宣传,宣传的对象不仅局限于本国军队和民众,还针对盟友和敌对国家。二战期间,为了配合战争需要,有效对法西斯国家实施心理战,罗斯福总统成立战时新闻处进行对外宣传。二战时期,由美国政府创办的“美国之音”正式开播。在一战和二战期间,美国的好莱坞拍摄了大量丑化敌对国、鼓舞本国及盟友的电影。按照约瑟夫•奈对锐实力的最新理解,美国在一战、二战期间进行的传播活动属于典型的“信息站”,也就是“锐实力”。

第二,冷战期间的“锐实力”。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传播活动重点是对抗苏联,具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这一时期,美国成立了重要的机构“美国新闻署”,其核心任务是向外国公众介绍与宣传美国的政策和文化。里根政府时期,美国新闻署所从事的国际传播活动被视为进行进攻性的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工具。按照美欧舆论界对“锐实力”的界定,毫无疑问,冷战时期的美国所进行的对外传播活动也应被纳入“锐实力”的框架。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