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舆论引导的对策建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类理念的对外传播应注重方式与方法,针对重点受众对象、以具象化的方式传播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注重在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传播。对于理念的宣传,在国际机构、国际组织内制度化的传播往往是较为有效和理想的方式。近两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联合国内的传播已经取得突破: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负责裁军和国际安全事务委员会等纷纷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其决议。这种制度性的传播手段之所以效果较好,是因为理念一旦写入决议,即意味着其具有“合法性”,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可继续加强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机构组织推广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地机构、组织制度性地接纳这一中国理念。

二是应避免采用“概念”解释“概念”的“空对空”宣传。理念的宣传应避免空对空宣传,如果用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去解释另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这种传播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着深刻的内涵。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五大目标廓清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致轮廓,应将这些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具象的方式将这些理念传递给世界。首先,阐释中国在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治理等全球性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中国共建、共治、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习近平主席年初在达沃斯论坛上的演讲发出了中国支持全球化的最强音,回应了暗流涌动的逆全球化思潮,缓解了国际社会的担忧,受到国际舆论的普遍好评,中国应继续加大力度传播中国在全球治理上的主张。其次,阐释“一带一路”成果如何惠及沿线国家。外界舆论认为,“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方式,2018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也将会有更多的成果落地,要进一步对外讲清楚这些成果如何惠及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对具体成果的宣传加强外界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再次,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包含的丰富的人权意涵。几十年来,中国坚持生存权与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谋求实现全人类的权利和价值。应进一步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的人权内涵,并与中国的人权主张结合起来,讲好中国的人权发展经验的同时,为国际人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三是加强对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舆论引导。从国际舆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反应看,两类国家值得关注,也应是中国舆论引导工作的重点。

一类是周边国家。国际舆论认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是构建周边国家共同体,因为没有稳定的周边,就谈不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有媒体分析称,中国必须使周边国家真正消除对其发展的“恐惧”,在构建命运共同体时应先构建利益共同体。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宣传一体化的成果,使外界认识到中国与周边国家是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

另一类是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经验更容易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共鸣,中国方案和倡议也往往得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就“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媒体的关注度比较高,与这些国家一起推动中国方案和倡议,事半功倍。比如,2017年9月15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马朝旭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6次会议上,代表140个国家发表题为“加强人权对话与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2017年12月7日至8日,中国举办首届“南南人权论坛”,中国的人权理念得到进一步传播。中国应继续加大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这对于中国理念、倡议的推广更为有效、实用。

许启启: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专项舆情研究中心舆情分析师。

宁曙光: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专项舆情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编辑。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