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公共外交:挑战与方向

中亚是世界地缘政治的核心区,蕴藏丰富的战略资源,也是“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中亚土地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6500万,与中国有33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中亚五国中,土库曼斯坦为中立国,其他四国均为上合组织成员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始成员国。中亚地理位置、地缘战略特点及其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必将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对中亚外交大致经历两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中亚国家独立至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第二个时期是上合组织成立至今。在第一个时期,中国对中亚外交的重点是与新兴独立的中亚国家全面建立外交关系,并和跟中国接壤的中亚国家签订边界协议。在第二个时期,中国进一步深化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共同创立上合组织,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关系纳入机制化发展轨道。按传统外交标准看,中亚无疑是中国周边外交中经营得比较好的地区之一,这要归功于中国多年来在这一地区孜孜不倦的外交投入与努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中国对中亚外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中国对中亚公共外交取得了初步成绩。中国已在欧(中)亚地区设立38所孔子学院,广泛建设中国文化中心。中国同独联体地区国家的人员交流达到每年数百万人次,白俄罗斯、乌克兰、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多个国家先后对中国公民实施了签证便利化措施,中国保持着俄罗斯最大外国游客客源国的地位。但也要承认,中亚公共外交仍是“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主攻方向之一,也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正视解决的一个难点。

第一,与周边其他地区相比,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等因素,中亚与我国官方、民间交流最少,中亚民众对现实中国的了解很不够,如果说有,也大多来自于西方媒体(包括部分俄罗斯舆论)的片面报道。

第二,我对中亚公共外交的覆盖面不够广。公共外交活动多局限在高层以及学习或正在学习中文的国外民众,这使得我公共外交活动的知晓度有限,传播受众有限,效果打折扣。我对中亚公共外交应更多面向社会民众,继续拓展交流渠道。我与中亚官方和民间关系上存在着一定落差,官方更热、民间较冷。在向中亚民众宣介中国政策理念、让他们了解合作带来的利益方面,还要做大量工作。

第三,我对中亚公共外交的协调和工作方式有待改进。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对公共外交的认识和操作起步较晚,需要找准结合点,加强针对性,努力融入目标国的利益中去。公共外交涉及外交、文化、教育、宗教、旅游、交通、商务等诸多部门,需要整体布局、通盘协调。这既由中亚国家宗教相同、原为一国后各自独立的特质所决定,也是基于现有公共外交的效果。我对中亚做了大量尝试性公共外交工作,有些甚至是开拓性的,但总体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四,相对于中国在中亚地区日益增强的政治经济影响力,我对中亚公共外交的努力略显滞后。这突出表现在中国在中亚地区的社会根基较薄弱。中国在中亚国家的大众媒体、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基层中缺乏强大支持。中亚国家媒体较少报道中国议题;双边文化交流存在中国“走出去”多、中亚“走进来”少的现象;中亚国家普通民众对华认知存在诸多误解和偏见。

第五,我对中亚国家的民间社会力量重视不够。与官方外交相比,我对中亚公共外交及民间外交差距较大。长期以来,中国对中亚外交注重和政府打交道,民间交往少。今后在中亚,要继续与各国政府保持良好关系,更要重视对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工作,两条腿走路,不断扩大交往层面,向各种力量传播中国理念,逐步编织扩大社会网络。

第六,我对中亚公共外交的重点应放在形象构建上,放在民生工程上,放在促进中亚经济合作上,放在“一带一路”大市场建设上。我对中亚公共外交的近期目标是,缩小认知差距,加强中国与中亚关系的民意舆论基础。中期目标是提升中国在中亚地区的软实力,做到相互包容,共同构建。战略目标是,让公共外交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在中亚的存在塑造更有利的舆论环境和国际环境。我在中亚形象建设的终极目标应是积极友善的政治形象,公平正义的外交形象,诚实守信的公司形象,可靠过硬的产品形象,客观正面的历史形象,亲和力十足的文化形象。

赵世人:上海政法学院客座教授。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