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进发展理念需要“走出去”

1985年8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时任总统尼雷尔时曾说:“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如果成功了,可以为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的确,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不仅在短短两代人的时间内取得了由落后变先进的经济发展成功,而且这种巨大的社会转型是在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中取得的。中国是如何取得这样的发展奇迹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又是如何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其执政能力建设并继续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的?中国经验对于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究竟有哪些方面可以借鉴?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最突出并且得到了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广泛欣赏和赞誉,因此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学习借鉴也主要集中在减贫和经济发展领域。如2005年5月,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政府共同支持下成立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专门从事减贫的国际培训、交流与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减贫经验开始“请进来”和“走出去”。

虽然中国的减贫和经济发展成就世人瞩目并鲜有争议,但国际上对中国政治治理的认识则走过了一个曲折和漫长的过程。有认为中国改革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改革,政治改革则原封不动或原地踏步的;也有认为中国经济改革走的太快,“僵化”的政治体制终将无法适应而行将崩溃的等等。虽然之后的事实证明中国不仅没有崩溃,并且在发展和团结稳定的道路上步伐越走越坚实,但出于对中国认知的偏狭和“冷战思维”的固话,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始终对中国的政治治理抱有顽固成见和负面认知。

这种认知坚冰的融化始自21世纪初期以来全球化的新发展以及全球经历的新震荡。特别是近十年来,当全球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2011年“阿拉伯之春”这两个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政治社会发展挑战的洗礼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够勇立潮头,不仅没有被源自资本主义中心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冲倒,也没有发生如一些西方观察家所预测的“阿拉伯之春”式的社会和政治危机,显示出了比美欧等资本主义体系更能够抗压和抗冲击的体制优势。也正因如此,关于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借鉴近些年来也开始从以往的经济领域开始扩大聚焦到中国的政治治理领域,西方学者所认知的中国先进发展理念的内涵也突破了原有狭隘的单纯经济层面,开始包括政治治理、执政党建设等政治发展内容。而这一观念的转变为中国先进发展理念“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时代注脚。

2014年9月,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编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问世并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法、俄、阿、西、葡、德、日等多语种出版发行。截止到2017年4月该书的泰文、柬文和乌尔都文版的首发式,在短短两年半时间内,该书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620多万册。自问世以来,该书先后在法兰克福、伦敦、纽约三大国际书展亮相。美国、英国、法国、印度、捷克、埃及、吉尔吉斯斯坦、南非等国纷纷举办研讨会、书评会。“越来越多的外国政府和政党,惊叹于‘中国道路’带来的巨大发展成就,开始从中国领导人和执政党身上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尤其是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多元并起、非西方世界快速发展的历史大格局中,希望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思考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作为一个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的“发展型国家”(国际学术界认为“发展型国家”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通常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且这一政府具有强烈的经济发展意愿,并拥有能有效动员和配置各种资源以推动国家发展的能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届领导人均秉承开放和发展的理念,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升华“发展观”的内涵,为全球发展和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也因此具备了向世界提供发展的“公共产品”的资格和底气。

如今,经过改革开放40年砥砺奋斗的中国,已经在高铁、新能源等领域领先于世界。中国外交也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进入了“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和人类历史过往中各大国以武力征服手段步入世界舞台中央所不同的是,崇尚“和为贵”和“分享”文化的中国是以“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步入世界舞台中央的。换句话说,中国不是手持利剑到舞台中央“秀肌肉”,而是端着画笔来书写人类发展的新画卷。要让中国故事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认知和欢迎接纳并参与,中国先进发展理念“走出去”就不仅仅是必需,更是一种必然。

贺文萍: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所研究员。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