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无需步西方的后尘。我们不仅有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而且现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等支撑中国改革开放与和谐稳定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给养同样丰富和多元,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挖掘、提炼并用国际上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境和语言来加以表述和推广。目前,一个比较遗憾的事实仍然是,国际上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以及我们自身目前对中国文化的挖掘仍更多地停留在古代传统文化方面,真正为人熟知的中国现代文化还并不多。

文化“走出去”不仅需要文化本身必须是优秀和具备吸引力的文化,而且需要与时俱进地提高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坦率地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虽富有吸引力,但推广手段单一。现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则难以抵御美国等西方流行文化,甚至印度和韩国文化的影响。中国5000年文明所积淀的传统文化(从汉字到琴棋书画,从四书五经到诸子百家,从少林武术到吴桥杂技)虽博大精深并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前来学习和钻研,但在挖掘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国际友人甚至包括不少中国青少年而言,我们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要么入门的门槛较高(如书画类),要么比较艰深难懂和远离现实的快节奏生活(如诸子百家和唐诗宋词),因此在推广和转化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阻力。再加上推广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推广,民间很少介入),因此在一些国家常常出现“中华武术馆”的普及率赶不上“印度瑜珈练习班”的情况。

近些年来,笔者有机会到非洲拜访了卢旺达、南非、埃塞俄比亚、摩洛哥和津巴布韦等国的孔子学院。在走访这些孔子学院的图书馆时,看到书架上的系列图书大多是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甚至是更专业的中华医学史或者经典《红楼梦》等四大古代文学名著,据悉来翻看和借阅者寥寥。其实这样的大部头不要说对于初学汉语者难度过大,兴趣点不易激发,即便对于有相当程度汉语功底的人也未必能够潜心坐下来研读。相比而言,更具有时效性和现实感的期刊、图文并茂的杂志、时政类的报纸或音像制品等恐怕更受欢迎,也更有利于当地民众了解当代中国和丰富多彩的现当今的中国大众和流行文化。

另外,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还需要善于寻找进入当地文化的“切入点”及与当地文化产生共鸣的“共振点”。如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坦桑尼亚时曾特意提到的中国电视连续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就是很好一例。该电视连续剧聚焦的是当今中国城市家庭的男女婚恋、婆媳关系等家长里短,因其反映的就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很接地气,观众从中都可多多少少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加之演员表演的也好,在中国播放时就创下很高收视率。当这部系列电视连续剧译制成斯瓦希里语在坦桑尼亚电视台播放时,同样酷爱收看当代家庭生活剧的坦桑尼亚民众不仅从片中了解到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而且从中看到和了解到现代中国的家庭文化、社区文化乃至服饰文化,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加强了对当代中国文化的了解。

又比如中国企业于2017年5月底帮助建成通车的肯尼亚蒙内铁路项目。这条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港的现代化铁路,不仅为肯尼亚创造了4万多个工作岗位,而且铁路建设过程中考虑到沿线自然保护区动物迁徙的需要而特意加高了铁路支架高度(方便长颈鹿等超高动物迁徙)及隔音设备强度。项目承建单位中国路桥还通过帮助沿线居民打井取水、捐资助学、道路救援、修建地区道路、参与环保事业等,促进企业与当地社会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一条铁路建设所反映出来的优秀企业文化不但能够支持企业取得“走出去”的成功,更能够实现“走进去”的可持续发展。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