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农学校对和平思想的实践

日本工农学校于1940年由八路军政治部创办,1945年抗战胜利后解散。学校先后培养学员五百余名,学生主要是被俘或投降的日本士兵。1937年平型关战役之后,尤其是1940年8月百团大战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战场上俘虏的日军官兵越来越多,到1941年5月已达1800多名。至1943年12月,中国共产党俘获的2407名俘虏中,有2085名归还给日本军队。留下的俘虏中,大部分都被送到延安日本农工学校接受教育。本文从如下三个方面分别论述日本工农学校的和平实践。

第一,中国共产党俘虏政策中的和平思想。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八路军政治工作的三个基本原则要实行有效,“都须从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和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的人格这种根本态度出发。”1937年10月25日,八路军总指挥部以朱德和彭德怀的名义发出四条关于对日军俘虏政策的命令:“第一,对于被我俘虏之日军,不许杀掉,并须优待之。第二,对于自动过来者,务须确保其生命之安全。第三,在火线上负伤者,应依阶级有爱医治之。第四,愿归乡者,应给路费。”不少民众和八路军士兵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对这样的俘虏政策难以理解。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对民众和士兵开展了宣传教育,如129师从事敌军工作的卢耀武、刘国霖回忆,“根据地的人民群众虽然对罪恶滔天的日军充满了刻骨仇恨,但对‘扫荡’时掉队的日军士兵,都想方设法捉住送给我军,既不杀害,也不侮辱;对放下武器,住在村里的日俘,都懂得友好相待,不予歧视。”

第二,和平成为日本工农学校的指导思想。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日工作一直秉承“二分法”,将日本人民、日军普通士兵与日本少数军国 主义者区别对待,认为日本人民和日本普通士兵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被俘虏或投降过来的日本士兵,在延安没有被看作敌人,而是受到优待。日本工农学校的校训为“和平、正义、友爱、劳动、实践”,“和平”被放在了第一位,成为日本工农学校的指导思想。日本工农学校的课程中也有不少涉及反法西斯教育和反战教育。接受教育的学员,有了刻骨铭心的反战思想和和平思想。日本战败后,日本工农学校的学员经华北、东北,取道朝鲜半岛,于1946年2月安全返回日本。回国后的学员,几乎全部都成为中日友好事业的积极分子。他们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撰文著书,如该校毕业的香川孝志、前田光繁于1984年在日本出版《八路军内日本兵:延安日本工农学校记录》,让更多日本民众了解了这段历史,也让日本工农学校的影响得到延续。

第三,和平思想渗透到日本工农学校日常教学生活。日本工农学校的教员有两类。一类是日本人,包括日本工农学校校长岗野进(岗野进是日本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野坂参三在延安时使用的化名),也包括早期转变立场的日本人。野坂参三不但出任校长,还亲自为学员上课。另一类教员是中国共产党中的“知日派”,如赵安博、王学文、李初黎等,他们早年曾长期留学日 本,日语流利,并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心理有深刻的理解。

日本工农学校的课程主要有四类,其中和平类课程是重要组成部分。一类是基础的政治教育类课程,如资本论、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第二类为反战与和平教育类课程,如全球反战局势等,学校也组织反战与反法西斯教育活动;第三类是语言教育,主要是教授简单的中文;第四类是时政学习,如日本国内局势、世界局势、太平洋战争战况等。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