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和卢沟桥事变80周年。中日两国有识之士都在努力汲取历史教训,守望中日两国之间的和平。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积极抗战的同时,还积极倡导和平,通过和平的方式瓦解日军、加速日军溃败。这种和平思想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在专门对日本俘虏进行教育的日本工农学校也得到成功实践。这种和平思想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也与中国自古以来热爱和平的传统思想密切相关。

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中日两国政府、学术机构及民间组织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在一系列活动中,“和平”是频频出现的关键词之一。如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布的“发展中日关系的六点基本见解”中的第六条即是“平等相待,世代和平”。8月29日,上千名中日大学生在北京大学举行交流活动时,共同发表了《中日大学生和平友好宣言》,强调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在日中和平友好这一伟大事业上写下新的篇章”。

2017年又是卢沟桥事变80周年,中日两国有识之士都在反思战争,汲取历史教训,守望和平。当前,全球局势错综复杂、波诡云谲,东北亚局势剑拔弩张、复杂多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和平的研究和传播。在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积极抗战,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和平,以和平的方式瓦解日军、加速日军溃败。

《论持久战》中的和平思想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系列演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对整个抗日战争发展方向的预测,也可以视为其制作的抗日战争对日作战计划。关于《论持久战》的相关研究很多,但还没有出现对其和平思想的研究。《论持久战》强调日本人民和日本士兵是应该争取和团结的对象,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世界的永久和平。本文从如下两个层面考察《论持久战》中的和平思想。

第一,战争的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和平的对象是日本人民。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复倡导国内和平,一致对外,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在抗日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坚决打击日本侵略者,是抗战的中流砥柱。而不广为人知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对日问题上采取了“二分法”, 认为普通士兵大多是工农出身,是被欺骗或强迫来到中国参加侵华战争的, 日本人民和日本普通士兵是应该争取和团结的对象。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采取了将日本大多数人民与掌握日本军力和经济力的“少数人”进行区分的“二分法”,认为大多数日本人民与中国人民、世界人民一样,都是世界抗日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只要中国人、日本人、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都站在抗日的立场上,日本少数人掌握的军力和经济力就毫无优势。同时,《论持久战》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力量和帝国人民的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日本人民的解放也是紧密相连的,“日本人民革命胜利之日,就是日本改造之时。这和中国的抗战密切地联系着。”

在《论持久战》的最后部分,毛泽东总结出“中国能够战胜日本军国主义力量”的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可见,毛泽东对于争取日本人民掀起革命运动,参加“世界抗日统一战线”寄予厚望。为此,毛泽东还将“二分法”思想用于争取日本普通民众,强调争取日本人民的重要性,认为应该避免与日本人民为敌,而应将日本人民看作抗日力量的一部分,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图谋。

第二,战争是为了和平,抗战是为了世界的永久和平。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强调中国的抗战是正义的,是“求永久和平”的,也就是说,战争是短期的,战争的目的就是追求永久的和平。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把抗日战争与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联系起来,指出“已经开始了的革命的战争,是这个为永久和平而战的战争的一部分。”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欲达此目的,便须决一死战,便须准备着一切牺牲,坚持到底,不达目的,决不停止。牺牲虽大,时间虽长,但是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世界,已经鲜明地摆在我们的前面。”“为了这个目的, 人类大多数应该拿出极大的努力。四亿五千万的中国人占了全人类的四分之一,如果能够一齐努力,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国, 对于争取全世界永久和平的贡献,无疑地是非常伟大的。”面对战争中受苦的中国民众和日军,可以认为“世界的永久和平”是具有说服力的宣传,也为备受战争之苦的人们点亮了明灯。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