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一带一路”冲击了贸易保护主义,对于东道国政府与市场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为各国重新调适政策与市场边界,进行社会改革提供了机遇。“一带一路”创造了大量劳工蓝领阶层的需求方市场,这将有力重塑蓝领劳工的地位,提高一国就业率。“一带一路”在社会价值上致力于消除贫困缩 小贫富差距,开发民生基础设施帮扶最弱势群体,为东道国的持久发展筑造经济基础,建立可持续的交通系统,建立高质量和复原能力强的基础设施, 建设区域和跨境基础设施、开展能源基础设施。中国政府以及企业在实践中越发以企业价值和社会责任为导向,注重东道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性,注重和东道国一道预防风险,关注民生,防止项目本身引起或者加剧东道国的不稳定。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 程》,这是对旨在消除极端贫穷和饥饿为核心价值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该计划在2015年阶段性终结)的延续。仅2016年,中国对参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达到145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沿线20多个国家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增加了近11亿  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在建或者已经完工的工程比如中国和巴基斯坦“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卡洛特水电站”,“中亚天然气管线项目”,“印尼雅万高铁”,建设德黑兰至马什哈德高铁,老挝铁路全线开工,孟加拉国“希拉甘杰电站二期项目”等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实践在实质上为发展中国家民生基础的夯实做出卓越的贡献,一系列的项目服务民生,聚焦民生,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地。

“一带一路”推动全球治理更加公正合理

现有的全球化理论滞后实践中缺乏共识,未能反映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深刻调整与变革未能体现新兴国家比如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全球竞争格局的新变化。新型全球化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力的竞争,更是概念的创新能力乃至人心认同的竞争。“一带一路”是中国发展经验走向全球,并适应了弱全球化的新周期,是中国在全球化中发展红利的再分配,也是中国经济外交、公共外交走出去,提升制度话语权,补充国际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塑造黏性实力,重塑中国全球价值链外交,推动全球合作的新实践。

以民为本是中国的政治哲学和文化的核心。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一带一路”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力图构建全球治理的新常态,发挥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所带来的纽带作用,使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有了新机遇从全球投资的荒漠转变为投资“绿地”,使全球化回归到权力政治长期所忽略民生福利领域。“一带一路”的民生指向突破了传统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双轨框架,推动全球治理走向关注人,发展人, 造福人,这是中国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中国智慧和方案的体现。

王英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5级国际关系学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