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转型需要新的领导角色与发展政策,“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实现中国经济转型,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梦”,并推动沿线各国重视民生建设,同时为加强各国治理水平和发展能力提供契机。中国倡导并实践新型“义利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践中推动全球化的民生转向。
全球化转型需要新的领导角色与民生发展政策
按照国际关系演进逻辑,全球化起源于地理大发现,其中的殖民战争、争霸战争、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各国突破地理限制形成全球交融,但这一过程一直伴随着武力强权所带来的不平等,暴力与和平混杂其中。无论是“中心-边缘”模式,“霸权稳定论”,还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的提出都证明现有的全球化及其实践在质上表现出明显的国际贫富与权势分层和递进式剥削,在量上难以持续,无法实现人类所追求的发展均衡和普惠。
“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全球化的新常态和制度话语权已非处于发达国家的绝对控制之下,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内涵发生了缓慢量变并推动质变。“一带一路”作为全球化深化发展的新思维、新方案顺应了新时期的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并基于共享包容发展理念,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实践。
全球化是一个不断酝酿和塑造自身对立面的发展矛盾体。如今,日益扩大的国内贫富差距和对于全球化前景的消极期许使得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各国对既有模式和道路进行反思或再设计,而蔓延全球的民族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本土主义却反映了一种逆全球化的思潮。全球化的转型需要新的领导角色与发展政策再设计。
“一带一路”服务中国民生事业发展
“一带一路”有助于实现中国经济转型
外交根本上服务于内政服务于国家利益。在国际国内因素共同作用下,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过渡到中高速增长;发展模式由粗放型转向效率型、科技型、集约型;产业结构由低端产业链向高端产业链汇聚等为特征的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关注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产权结构、产业结构、流通结构以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型发展。投资依然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投资关联到就业,涉及到社会的稳定,是民生事业的根本,要保证国内产业工人的就业,就要放眼世界,发挥中国在产能、质量、管理和资金上的比较优势利用好对外投资,优化全球资源配置, 融入全球价值链。“一带一路”是规模庞大的对外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组 合,同时激发国内各省市开启各项投资建设。中国有实现东中西部经济平衡发展,实现城乡平衡助力经济转型的考虑。
“一带一路”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充分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民生福祉。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承诺,也是执政党的历史使命。在统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上,中国政府高效调配资源,经济外交愈发活跃,中央和地方,国家和社会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在中央统一规划下,各省发挥比较优势纷纷出台对接战略,2014年10月,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为专门的投融资机构,丝路基金、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投等对接融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一同走出国门大规模地参与国际投资贸易。形式上,公私企业合作的“PPP”模式,为中国众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对外投资创造机遇。在理论上,中国所提供的服务贸易、商品贸易、加工贸易、金融信贷、劳务输出、技术贸易、人民币跨境结算等将为我国带来丰厚的投资利益,尽管这种回报周期较为漫长并且存在一定风险挑战,但是中国在取得经济效应的同时,投资的溢出效应会生成一定的政治和社会效应,为相应的国家利益实现创造机遇。“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国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