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交的实践创新
第一,地方(城市)公共外交协会的实践。十八大之后,相继建立的地方(城市)公共外交协会为城市外交的实践创新进行了诸多探索。目前,全国已成立19个地方公共外交(人民外交、城市外交)协会,包括省(直辖市)级4家,即上海、天津、广东、辽宁;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3家,包括广州、杭州、南京;地级市级别11家,包括广东省的珠海、佛山、河源、惠州、中山、清远、东莞和汕头,江苏扬州,浙江温州和青海西宁;县级仅有浙江青田公共外交协会1家。这些公共外交协会绝大多数由地方政协发起成立,成员大多来自党委、政府、涉外部门、国企、科研院所等,成立之后能发挥其人才荟萃、渠道广泛的优势,积极探索实践,拓宽城市公共外交的渠道,摸索各自的特色资源和工作方式。
第二,面向国际的城市品牌推广实践。自2016年起,外交部开展了“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王毅部长在首次活动发言中提到活动的初衷之一是“为地方开放创造条件”,至今已向世界推介了宁夏、广西、陕西、四川、云南、安徽六省。在此国家外交行为的推动下,地方政府(城市)自身面向国际的城市品牌推广意识得到增强,一些地方政府和城市包括广州、大连、成都、泉州、扬州等,通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投放形象宣传片等方式进行城市品牌推广,或者通过以城市命名的论坛、博览会、电影节等形式进行城市品牌的塑造和推介。
第三,城市网络的参与和建设实践。城市网络是地方政府和城市跨国联系的重要纽带。中国城市参与和建设城市网络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广州与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UCLG)长期保持密切的合作,并于2012年创立了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旨在表彰城市和地方政府在城市治理创新领域的成功实践。2013年,昆明市承办了UCLG中国大陆会员工作会议,旨在利用此国际性地方政府多边交往平台推动地方政府开展对外交往与合作,建设面向西南开放区域性国际城市。2014年,海口承办了UCLG 世界理事会和亚洲市长论坛(AMF)第四次全体会议。此外,中国城市也开始参与国际城市网络和城市联盟的创建。例如,扬州市发起并成立了“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致力于推动世界运河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和共同发展,经多年发展,已成为连接国内外运河城市和国际组织的机制性平台。
总之,十八大之后,中国城市外交的发展进入理念发展、制度探索和实践创新的新阶段。作为次国家层面的外交渠道,城市外交有助于夯实国家间关系的社会基础,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立体化的总体外交格局,同时,也为我国外交机制的统筹提出新的挑战,尤其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如何定位各类城市角色,发挥城市和城市网络在促进“互联互通”中的独特作用,是需要进一步论证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陈维: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大连外国语大学讲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候选人。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