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交成为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亮点。2014 年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 60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明确提出“城市外交”,要求大力开展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促进中外地方交流,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自此,城市外交的理念得以深化,各项制度举措得以充实,实践也更加丰富多样。总结中国城市外交的成就,对加强和改进今后的公共外交工作应有所启示。

城市外交的理念深化

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这些部署为中国地方政府和城市在对外开放方面的理念提升指明了方向。

第一,城市外交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依托。201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尤其指出要“加快沿边地区开放,深化沿边省区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可见,在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棋局中,地方政府和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上升,如东北边境的绥芬河、黑河、满洲里、二连浩特,西北边境的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喀什,西南边境的腾冲、瑞丽、凭祥、文山等,这些城市有的是担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对接枢纽角色的口岸城市,有的是承载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等特殊经济功能区的中心城市。十八大之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原先发布的《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年)》,推进和落实东北五省区市对外开放和中俄毗邻地区合作的相关工作。2015年两会期间,习主席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广西要扩大和深化同东盟的开放合作,构筑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平台。2017年4月习主席对广西进行考察时进一步指出,广西要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 “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进关键项目落地,夯实提升中国—东盟开放平台,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第二,城市外交是中国缔结伙伴关系网络的有力支撑。2014年11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目前,中国已与不同国家和诸多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在这些伙伴关系网络的缔结和互动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城市的交往因其务实性、持续性、低政治化等优势,成为实践层面的重要支撑。例如,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是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城市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对接平台。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议题进行了两次专题学习,表明中国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意愿。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城市是有效的对接平台,通过城市和城市网络参与全球治理也成为城市外交的应有之义。首先,城市是许多全球规则的实施节点。在国际贸易、环境保护、打击恐怖主义、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的诸多国际宪章、条约、公约、协议等,虽然在国际法层面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但城市往往是不可回避的实施节点。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在对接国际通行规则方面的意识不断加强,例如,2013年深圳便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接,进行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其次,在不少全球治理议题中,城市具备成为“权威场域”的特征。一些全球治理议题天然地和城市关系密切,包括发展问题、气候变化、移民问题、打击恐怖主义、防范重大流行性疾病问题等,中国城市通过加入城市间国际组织和跨国城市网络等方式参与此类议题相关标准规范的传播和问题的解决。例如,在气候治理领域,深圳、东莞、鄂尔多斯、保定和宜兴加入了“世界低碳城市联盟”,致力于交流低碳发展经验。第三,城市是许多全球性事务的承接平台。当代的许多全球性事务,包括国际贸易、国际会议、国际展览、国际体育赛事、国际科学技术交流等,通常以城市作为承接平台。中国城市为了提升国际影响力,也积极争取国际组织总部落户、承办国际会议和一些全球性活动。例如,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总部落户上海,提升了上海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2016年9月于杭州举行的G20峰会和即将于2017年9月在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标志着城市外交正日益成为我国主场外交的重要形式。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