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充分利用主场外交优势,提升国家形象

G20杭州峰会受到境外舆论高度关注,中国备受瞩目。绝大多数主流媒体都能够对我主办本届G20峰会予以客观均衡的报道,围绕习主席在峰会上的重要讲话、主办峰会对我重要意义以及中美签订《巴黎气候协定》等还形成了不少积极报道的亮点。外媒消极报道主要反映在我安保工作、人权问题、产能过剩及南海争端等议题上,在整体涉华报道中不占多数,也未形成大规模炒作热点。从外宣工作角度来看,此次G20杭州峰会境外舆论突出体现了我在舆论引导方面主动出击、主动作为方面的努力。与此前“南海仲裁案”的境外舆论反应相似,有几方面值得注意的新内容和新动向:

其一,体现了我前期舆论铺垫的重要作用。在“南海仲裁案”公布前,我通过各种途径坚决表明立场,特别是高层领导人发声,受到了境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较好地缓解了所谓仲裁结果公布导致的刺激作用。而在此次G20峰会前夕,我适时批准《巴黎气候协定》,赢得了大量积极肯定之声,有效地抵冲了一些针对我经济和领土争端的消极舆论。

其二,我通过新闻发布会和媒体吹风会形式主动回应外界关切,起到较好的效果。“南海仲裁案”公布前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白皮书有关情况,以及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立场举行发布会,受到外媒广泛关注;在G20杭州峰会期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邀请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等出席新闻发布会和小范围吹风会,对外界质疑较多的人民币汇率变动、产能过剩、贸易壁垒等问题进行了说明和澄清,获得外媒积极报道,较好地释放了我方立场。

其三,我官方媒体和非官方权威声音“走出去”,起到积极作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环球时报》等代表中国立场的声音在“南海仲裁案舆论战”和“G20杭州峰会舆论战”中均有突出表现。在外媒有关“南海仲裁案”的报道中,戴秉国在中美智库南海问题对话会上的讲话获得广泛关注。在此次G20峰会报道中,亚投行行长金立群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以及我国内学者在《金融时报》刊发有关中国“联盟”倡议的积极评论文章,都起到了较好的舆论平衡作用。

在总结此次境外舆论表现及我应对经验的基础上,有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首先,继续在主场外交中发挥主动性。以主办大型国际活动为契机,在议题设置上掌握主动权,将对境外舆论引导产生直接的效果。如适时释放积极利好消息,对平衡境外舆论、扩大正面影响具有重要刺激作用;利用主场优势回避于我不利的议题,将避免外媒有关我争议议题的批评模糊会议主题。

其次,充分利用重大活动的焦点效应。以主办类似G20杭州峰会这样的重要国际会议为契机,鼓励我官员和学者在境外主流报刊上发表评论文章或接受采访,增加与国外受众直接接触的机会,为促进中外沟通、提升我国家形象友善度加分。

第三,注意抓住“软宣传”的契机。类似奥巴马“舷梯”事件这样的突发情况,在境外普通公众间也产生了不小影响,外媒有借机制造中美关系阴谋论的倾向,我通过展现积极沟通的姿态化解冲突,将获得更为广泛的积极效应。

最后,仍需加强舆论引导工作。针对外媒有关我重大活动安保举措的一些经常性的非议,应从我全力保障会议安全的角度予以宣传和消解;针对外媒在重大活动和会议期间炒作我人权议题的一贯表现,则应揭露境外人权组织别有用心的“搅局”实质。

张丹萍: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沙涛: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专项舆情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