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以来,蓬勃发展的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些新态势已初露端倪。在“互联网+”时代里,各种传统精华有望通过“互联网+X”模式推陈出新,丰富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内涵。从大数据的视阈来看,合理运用大数据这件利器,能使中国公共外交在网络平台上的运作平添新特质。在全球治理背景下,身为网络大国的中国要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就要积极倡导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新主张。依托国家发展大平台,中国网络外交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今天,公共外交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在历届党代会报告这种纲领性文件中尚属首次提出,这是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走高的前提下重新审视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而做出的一大战略选择。在波谲云诡、潜流暗涌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借由公共外交这一“外表柔软,内心强大”的外交新形式,能够向目标受众群体传播信息、宣传外交政策,交流思想、传播国家观念,引导舆论、塑造国际形象,对中国海外权益拓展维护具有极大效用。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呈现出一派繁荣的良好局面,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外交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进步,一些发展新态势也已初露端倪。

“互联网+”时代里公共外交新内涵

作为一种初始诞生于军事需要而日趋平民化的新兴载体,互联网具有开放、即时、互动、多元、高分散、低成本等诸多传统媒介难以达到的优势。不仅如此,实时、迅捷和高速扩张的网络传输还具有3“F”能力,即更远(farther)、更快(faster)和更少中间人(few intermediaries),这也使得政府试图对信息进行垄断或控制愈加力不从心,极大地降低了广大公众踊跃参与对外交流的门槛与成本。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球网民数量突破35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47%。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人,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在此情势下,互联网早已不止是一个海量的信息平台,更是一个广阔的外交阵地。互动无限、联通世界的互联网与生俱来的诸多特性使其在短短数十年间即成为表达意见、构建认同、塑造形象的有效工具和无形桥梁,这也促使网络外交成为各国施展公共外交,赢取外国民众、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新的重要路径。

自1994年首次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面连接以来,中国已从互联网软硬件引进者、初级使用者逐步成长为全球互联网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互联网也在中国对外交流交往中扮演着十分活跃的角色,网络外交日益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如作为世博会史上的一大创举,2010年上海世博会推出了“网上世博会”,采用三维虚拟技术第一次将世博会实景搬到网上,不仅打造出一个访问者与实体世博会互动体验的虚拟平台,而且让全球网民足不出户即可远程参与上海世博会。整个世博会期间,“网上世博会累计入‘园’参观者为8234万人次,页读数(PV)累计超过8.73亿”。“永不落幕”的上海世博会舞台上无时不在上演中外交融、各具风情的“外交剧目”,其公共外交效果不言而喻。中国外交部于2011年4月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开通了“外交小灵通”官方微博之后,又于2014年8月在腾讯微信平台上开通了“外交小灵通”官方公众号,秉持“人不分内外,事无惧大小,有心则灵,有情则通”的理念,以丰富灵动的多媒体形式与中外“粉丝”展开亲密互动,阐释中国外交、传递中国声音、讲解中国故事、型塑中国形象。

2015年3月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意味着推进“互联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正加速开启通往“互联网+”时代的大门。在“互联网+”时代里,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并被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打破信息不对称、促进专业化分工、降低交易成本、加快产业升级,从而营造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人类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这无疑为公共外交事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中国网络外交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历史积淀与人文底蕴,戏曲、武术、饮食、建筑等饱含中国元素的传统精华,都有望通过“互联网+X”的模式推陈出新,立体式展现中国文化之源远流长,极大充实和深化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内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