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中国元素,加强人文交流

汉语、中医、熊猫、长城、春节、高铁等这些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为我们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也是中国元素走向世界的重要机会。以教授汉语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孔子学院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一张重要名片。目前,全球已有140个国家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6年中外专兼职教师达4.6万人,各类学员210万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受众1300万人,大大地满足了国际社会日益增长的对了解中国的学习需求。近年来孔子学院虽然在个别国家受到非议,但总体说来仍是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此外,文化部在欧洲11国、亚洲10国、非洲5国、大洋洲3国和拉丁美洲1国共建立了30个中国文化中心,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的文化中心数量达到了11个,这些中心经常举办中国文化展示与培训活动,旨在加强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根据工作计划,到2020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总数将达到50个以上。国宝熊猫以其憨态可掬的形象成为公共外交的天然资源;高铁作为当代中国的新名片,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技术集成、产业配套、重大装备、国际融资、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协调等的综合能力的表现。近年来,高铁成功走向非洲、东南亚等地区,标志中国制造走上了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发展道路,塑造了一个科技发达的中国形象。

在依托中国元素作为公共外交媒介的基础上,中国与有关国家大力推进人文交流。人文交流是人与人、心与心的直接交流,以民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普通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润物细无声。目前,中国与7个国家建立了人文交流机制,包括中美、中俄、中英、中国和欧盟、中国和印尼、中法、中韩等。这些人文交流机制级别较高,交流范围很广,开展了数以千计的交流项目。人文交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以人的沟通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真诚对话,增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培育不同民族之间的长久友谊;另一个功能,是可以为国与国的关系夯实社会民意基础,不仅使得这种关系更加具有韧性,而且有助于化解国家之间的潜在矛盾,防止或缓解突发事件对国际关系造成的冲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构建人文外交新格局:中外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研究》)人文交流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亮点和重要开拓方向。

广交朋友,夯实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拓展,朋友圈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年初,中国已同97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起不同层次的伙伴关系,形成了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的“朋友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概括起来就是“结伴而不结盟、开放而不封闭、包容而不排他”。外交部长王毅指出:“中国的‘朋友圈’不是‘盟友圈’,它不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划线,不搞假想敌,也不寻求什么对抗,而是向所有的国家开放……只要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任何国家都可以成为中国的朋友和伙伴。”这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的重要超越,也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大理念突破。

在中国庞大的朋友圈里,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既有大国,也有小国;既有周边国家也有相距遥远的国家;既有文明近似国家,也有文明差异较大国家。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为了夯实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我们需要开展与相关国家的民心相通工程,广交朋友,广结善缘。为此,我们应进行统筹规划,既要对外介绍好中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朋友圈内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公共外交项目,分门别类地开展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活动,在民众中形成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为深化所在国与中国的伙伴关系筑牢根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把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结合起来,使用好这两个杠杆,使之相得益彰。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来,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运营,丝路基金首批投资项目顺利启动,沿线国家积极探讨建立或扩充各类双多边金融合作基金,一大批重点项目在各国开花结果,同时辅之以人文交流项目,一个志同道合、互信友好、充满活力的“朋友圈”基本形成。

总的说来,与其他大国相比,中国公共外交事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可以与一些公共外交经验成熟的国家相比肩。中国结合自己的制度特色、发展特色、文化特色,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开展人文交流,塑造国家形象,开展公共外交的自觉性、主动性、技术性都得到空前提高,形成了公共外交的中国模式。展望未来,中国公共外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做好顶层设计,大力培养公共外交专门人才,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把丰富的公共外交资源合理配置到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以成为中国文明型崛起的有力助推器。

王秋彬: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