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智库公共外交。自习近平主席做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批示以来,中国国内智库的发展以及对智库的研究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智库在推动国际智库交流和阐释中国外交政策及公共政策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开始建设智库联盟。2014年11月6日,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和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首届“金砖国家经济智库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上正式成立了金砖国家经济智库。2015年11月8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联盟在北京宣布成立,并发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联盟倡议书》。联盟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政治传播研究中心参与发起,该研究中心也是首批理事单位之一。2016年2月23日,“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在深圳正式启动,这一智库联盟是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深圳市人民政府、复旦大学共同主办,来自5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60家智库成为联盟成员单位。

其次,加强开展二轨对话。近年来,外交部加强了与智库的交流,与国内智库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机制化联系,并派遣外交人员到智库开展驻所研究。同时,积极派遣智库人员到国外访问,与国际智库进行交流,并积极参与二轨对话。比如察哈尔学会在中韩关系上就有比较密切的参与;人大重阳研究院在美国与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举行中美关系中的二轨对话,戴秉国出席并讲了话。

再次,近年来,国内智库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品牌。比如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打造的香山论坛、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举办的世界和平论坛、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举办的北阁论坛等,都已经在国际政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后,还开展了国际智库合作。比如清华大学与布鲁金斯学会共建的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中心,清华大学与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共建的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都是智库交流中比较活跃的合作项目。

总之,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实现了重要创新。在理论上,中国公共外交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公共外交理论贡献中国智慧,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在实践上,中国公共外交注重将传统公共外交与非传统公共外交相结合,不断推出新品牌,拓展新渠道,探索新方法,公共外交实践的影响力也在稳步提升。无论从理论创新上,还是在实践创新上,中国正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公共外交之路。今后,我们要总结十八大以来的公共外交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公共外交的民族特色和理论内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将公共外交事业推向更高的水平。

赵可金:本刊编辑部副主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