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面对国际受众,对外报道和对内报道在传播规律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有不同特点。尤其在重大主题的对外正面报道中,如何巧妙塑造我主要领导人的良好国际形象,避免“自夸”和“宣传味儿”;如何对接国际话语体系,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如何让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读者理解中国故事、信服中国理念,是对外报道的难点和要点所在,这篇特稿对此着重做出创新尝试。

大胆采取动态消息方式采写外文稿件,遵循对外传播规律。通过把所有国内外采访素材重新揉碎、筛选、改写,最终将3000字的中文特稿凝练成900个单词以内的外文消息。外文消息稿的新闻性、大量引语和数据符合海外受众阅读习惯,避免了深度稿件天然携带的“宣传”色彩,更容易被外文报刊采用。英文、西文和法文等多语种版本稿件被全球各地区多家主流媒体和国际知名智库全文刊载,美国《华盛顿邮报》和知名科技商业媒体TechCrunch认证记者也在推特上转发此稿。

突出独家稀缺资源吸引关注。记者从外文局这一权威消息源获得许多独家内幕,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名照策划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时,决定改变以往党政文献著作出版惯例,一开始就从对外传播的角度进行主动设计。将外文翻译纳入编写团队,从头开始参与编纂过程,选取外国读者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同时精心编写了大量注释词条,其中包括中国文化、政治、经济、历史背景等知识,既满足海外读者理解和查阅的需求,也是很好的对外宣传。此外,根据国际标准编纂了人名、时代、事件、作者、引文出处等索引,外文版本还贴心地将只有中国读者需要的注释在翻译时去掉,如海外读者已经熟知的狄更斯等。这一系列创新举措在海外取得良好反响,据外文局介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已经出版的22个语种中有12个语种版本是外方主动提出翻译的,还有13个外方主动要求翻译的合作版本即将发行。新华社特稿在该书发行1000天的独家节点,以全景式、融通内外的独家视野,介绍成书和反响的独家内容,多重独家稀缺因素叠加,因而激发外界高度关注。

在外文稿件的语言特色方面,尽量使用语义生动丰富的中性词,采取客观冷静的态度,避免主观界定和过度引导造成海外读者反感。比如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取得“横扫全球的影响(sweeping global impact)”,使用此类形容程度,但不具褒贬含义的表达;比如说中国道路和中国倡议符合“国际民意(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使用这类在西方政治话语中具有丰富词义和对比影射效果的中性表达,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影响海外读者。

这篇特稿在采写过程中,中英文对内对外版本同时推进,互相借鉴。在人员配置上,英文记者同时参与中文稿件采写,中文记者也参与对外稿件策划采编过程,通过真正打通内外,有机融合,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传播效果。

根据多元发布平台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传播策略。特稿除同步向全球播发了中、英、法、西、俄、阿多个语种版本,还在新华社各语种推特和脸谱等海外社交平台进行推送。针对海外社交平台碎片化、分众化、分时段等传播特点,将稿件中的重要信息单篇拆发,分一周时间不断跟帖喂料。

除中外文通稿被外媒和海外智库广泛采用外,干货集中的10条海外社交媒体稿件在海外社交平台总浏览量超过360万次,持续激发互动,罕见地吸引各国粉丝发表逾百条长篇正面评论,在海外各阶层受众中实现有效落地。

尼泊尔前议员、政治分析家迪尔哈·拉杰·普拉赛在脸谱上发表了比英文原稿还长的读后感,阐述他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解和钦佩,并对进一步发展尼中关系表达诚挚希望,他的评论本身又获得众多网友点赞。

匈牙利网友阿里·萨迈说:“我昨天开始读了这本书,它对中国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建设性的解读,比基辛格写中国的书更好。”

斯里兰卡网友尼马尔·西纳那亚克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许多具有国家站位的领导人。他们思维灵活,从不是过去的历史或宗教集团的奴隶,他们永远向前迈进,拥抱新思想新实践。”

新加坡网友安迪·张说:“中国政府是为多数人服务的政府。制定的政策不是为了让富人更富,而是帮助大多数人过得更好。过去40年有7亿中国人脱贫,中国工业化发展飞速,这些是自1840年以来人们一直希望看到的。只有共产党才能完成如此伟大的功绩。人类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个国家能与这样的成就相媲美。”

通过众多海外网友的真实评价,可以看到此类报道在对外传播方面的主动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为今后类似涉我主要领导人的重大主题正面报道提供可循范例。通过加强对内对外双引擎驱动,创新重大报道策划采编流程,整合完善多元传播展示平台,有望进一步推动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取得突破。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