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观看效果更佳
门头沟铁路扳道员张军,根据指令进行扳道工作,准备列车进路。中国网记者 仝选 摄 【点击观看组图】
“扳道工作的确很枯燥,除了等待指令,就是执行,但是有许多人在这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北京西车务段门头沟站扳道员张军对中国网记者说。
如今,随着电气化、微机控制等高科技在铁路交通上的普遍应用,扳道工逐渐减少。但在一些铁路支线,依旧存在着扳道员这一铁路老工种,他们被人们称为“最后的扳道工”。
夜班里最安全的“消遣”
1995年,26岁的张军来到门头沟站,成为一名扳道工。
在张军的记忆里,那时的扳道房很简陋:一张办公桌,一台内线电话,一把沙发椅,一顶烧得火红的炉子。除此之外,狭小的扳道房里便再也放不下任何东西。
为保证铁路交通安全,及时接收行车室扳道指令,扳道员在工作时必须上交手机等一切与工作无关的物品,12小时全身心投入工作。
因此,在等待指令的期间,那一本小小的铁路扳道员岗位安全操作手册,成了陪伴他度过漫漫长夜的唯一“消遣”。
“在严寒、冰冻、雨雪天气时,扳道前要试扳道岔,防止道岔冻结……”多少个日夜的认真翻阅,张军熟背手册中的每一项工作要求。
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扳道房的环境有了改善:散热差的炉子被换成了空调和电暖器,电话也换了几台。那本陪伴张军多年的手册,一直放在办公桌上。
“在值班的十二个小时里,扳道员没办法和其他人交流,不能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这种孤独是很少有人能够理解的。扳道员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自己。”张军对中国网记者说。
图为铁路扳道员办公桌物品陈列,分别为:指令接收电话、交接班簿、手信号灯、手信号旗。中国网记者 仝选 摄
冷水洗脸保持清醒
2月3日上午,张军刚刚放下的值班电话又响了起来。“45925次闭塞,检查Ⅱ道!”张军立刻拿起桌上的手信号旗走了出去,准备火车进路。
“扳道工作看似简单,却是铁路运输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岗位。进路是根,确认是魂,只有扳道员认真工作,加强检查和确认,才能保证进路的畅通,列车安全行驶。”门头沟车站党支部书记殷兆山说。
扳道员接到电话扳道指令,先确认火车进路信息,然后扳动道岔,使铁轨两端无缝衔接,标准就是要连一张纸都塞不进去。一旦道岔没有到位,轻则损坏设备,重则车毁人亡。
因此为了在夜班里保持清醒,张军养成了用冷水洗脸的习惯,着急的时候,张军更是来不及擦就走了出去。
冬天,火车夹带的寒风从张军的脸上呼啸而过,回到屋里,张军脸上挂着的水已结成了冰花。
除了认真负责之外,扳道员还是一个进进出出、不能闲着的工作。
从扳道房到行车室确认扳道情况,再走回扳道房扳动道岔,百米多的距离,张军每天都要走上几十遍,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这份工作事关人命安全,马虎不得。保证列车安全行驶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义务。”张军说。
扳道员岗位的工作地点,一个不足10平米的平房,需要24小时接受扳道指令并报告扳道情况。中国网记者 仝选 摄
自动取代手工势在必行
门头沟站位于门头沟区龙泉镇城子大街西侧,这里原来是一片河滩。1906年,詹天佑修建京门铁路,作为京张铁路的辅助铁路。为了将门头沟的煤炭资源运送出去,设立了门头沟站。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煤炭逐渐被新能源代替。运煤车辆的减少以及客运站点的取消,使得这个昔日繁忙的小站变得冷清起来。与此一同减少的,还有小站的扳道员。
据张军介绍,门头沟站职工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如今行车员工一共34人,扳道岗位也由当时的20多人缩减到现在的7人。
“入职的前几年,工作特别忙,每天得有六十多辆列车经过。现在少多了,图定列车三十八列,每天经过的也就二十多列。所以尽管扳道员人数少了,工作还是轻松不少。”张军说。
除此之外,现代科学技术在铁路上的运用也给扳道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工扳道逐渐被计算机自动扳道所取代。
“人再尽心尽力,也有疏忽的地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更能保证铁路安全,所以自动取代手工也是势在必行的。”殷兆山说。
张军对自动扳道取代人工扳道也表示支持:“自动扳道使扳道更加精细准确,更能保证铁路运输安全,单位也会安排扳道职工转岗,唯一希望的是,如果扳道房不拆的话,自己还能常回来看看。”
同样在扳道员岗位工作过二十多年的祁彦国对中国网记者说:“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每个道岔都留着自己的手印跟脚印。如果哪天这个职业真的没有了,就想和家人在这拍个照、留个念,给自己的后代多讲讲扳道工的故事。”
(文字/赵晓雯 策划/尚阳 仝选 摄像(影)/赵超 仝选 赵晓雯 宋桉柢 张钰 剪辑/赵超)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