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本网独家

中文在缅甸的兴盛与困境 ( / 3)

发布时间: 2017-05-19 15:25:3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王新玲  |  责任编辑: 苏向东

在缅甸,九年级以后除缅文外的课程都是全英文教学,这让英文成了不太具有竞争力的技能,也让中文等外语显得更加重要。在缅甸前首府仰光,进驻的中资机构、前来考察的中国商务团与日俱增,中文速成班随处可见,能用中文进行沟通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置身海外的中文教育亲历者们依然感觉困难重重。

中文在缅甸的兴盛与困境

摄影:秦斌

学中文的寺庙女孩儿

2016年11月以来,每逢周二、周六,缅甸老师苏雪蓉就会去仰光北奥加拉巴区的Buttha Ditar寺庙,给这里的孩子们教授中文课,除了一年一度盛大的泼水节假期外,从未间断。缅甸是佛教国家,仅仰光一座城市,就有2000多所寺庙,其中228所是寺庙学校,这些学校在讲经诵道之外,还承担着收容孤儿并教化他们的社会功能。寺庙学校与政府学校并驾齐驱,支撑着缅甸的基础教育体系。Buttha Ditar即是其中之一。

2004年,住持Daw Eayka Sari和另外两位女住持一起创建了Buttha Ditar寺庙,十几年来,寺庙共收留了30个尼姑和43个孤儿,最大的尼姑34岁,最小的孤儿只有4岁半。他们日常的吃穿用度靠寺庙来维持,寺庙则主要靠爱心人士来接济。

Buttha Ditar寺庙只有两栋建筑,主建筑是一栋三层小楼,大门前整齐地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鞋子,在缅甸,进入寺庙相关区域都需要光着脚。一层是学习区,孩子们上课的地方;二层是休息区,孩子们白天在这里玩耍,晚上席地而睡;三层是讲经堂,立有几尊佛像,是诵经的地方,也有一台电视,用来看新闻或动画片。主建筑之外还有一个偏房,孩子们每天在这里围坐、诵经、吃饭,洗碗做饭等家务活主要由大些的孩子们轮流来做。

中文课开班时,Daw Eayka Sari住持告诉孩子们,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希望她们把中文当母语来学习。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孩子们基本学会了拼音和跟读,能用中文进行最简单的交流。女孩们有的一心向佛,有的则希望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寺庙能够解决她们的生存问题,却无力解决她们的发展问题,免费的汉语教学能丰富她们的技能,为未来提供更多空间”。

学习中文的将近70个女孩儿中,大多穿着橙色粉色的袍子,理着板寸般的头发,只有一个女孩儿长发披肩,她叫Naw Aye Chan May,是寺院收留的孤儿,已经进入大学读书,但对她来说寺庙就是家,她仍坚持上每一节中文课。

和其它寺庙学校不同,Buttha Ditar寺庙旁边就有一间政府学校,孩子们平时在政府学校上课,学习缅语、英语、数学等科目,在寺庙里主要学习经文和中文。寺庙里的桌椅板凳是日本捐赠的,日本等国也曾在这里教授语言课,但都是短期的。

寺庙学校的中文课是仰光一家中缅合资学校卓越语言教育中心推行的一个公益项目。他们希望通过教授一门语言,来传递一门技术,为孩子们改变生活出力。选派缅甸老师苏雪蓉来授课,更多是为了照顾孩子们的零基础。苏雪蓉的父亲是华人,母亲是缅甸人,从小学习汉语,她曾获“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缅甸赛区第一名。

有了Buttha Ditar这个范例后,更多的寺庙学校希望开设中文课,其中一家有1000多个孩子,这让卓越校长江琪英深感压力。“即使公益项目,也需要优秀的师资,和让项目长期坚持下去的储备。准备好了,决定做了,才敢接”。江琪英希望能找到更多的资助,将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引入Buttha Ditar寺庙,她也希望能够改善寺庙里的膳食状况,让这些正在长身体的女孩儿们能在“过午不食”的宗教习俗中健康成长。

1   2   3   下一页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苏向东
分享到:
0

留言框

网友热评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