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龙会的母婴店。人民画报 秦斌 摄
裴龙会和妻子在裴寨社区的商业街买了一栋两层门面房,下层卖母婴产品,上层给婴儿洗澡,店内灯光布置专业,货架整齐,很难想到这是开在农村的店铺。“保守估计一年挣15万,和自己之前在南方跑船的工作比起来,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裴龙会说。
像裴龙会这样的商铺,在河南辉县裴寨社区商业街目前有约600家。昔日这儿只是一片农村山沟的荒地,现在已经是排排楼房耸立。商业街旁边是村民住的小别墅区,小学、篮球场、娱乐广场……所有城市里的基础设施样样不缺,说起这些变化,都离不开一个人——裴春亮。
少年裴春亮。人民画报 秦斌 摄
自我积累
走进裴寨村的展览馆,里面有一张旧的发黄的黑白照,一个叉腰站在黄土上的小男孩,浑身尘土,衣服破旧,但小小身躯散发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志气,这就是小时候的裴春亮。
13岁那年,裴春亮因为家境贫寒被迫辍学打工,父亲在他16岁时离世,村支书领人砍了树做了棺材,大家凑钱买了寿衣才安葬了父亲,母亲在安葬父亲第二天,对裴春亮说:“乡亲们对咱的恩情到啥时候才能还上呢?”从那时起,报恩的根就扎在了裴春亮的心里。
裴春亮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砖场打工,因为勤快肯干,老板主动给他涨工资,从30块涨到40块。他拿着赚来的钱到安阳技校学习家电维修,想学一技之长,学完之后发现那时候有电视机的人太少,要维修的就更少了。
没活干,不能饿着肚子,裴春亮想找一个小成本的买卖,最好是没人会赊欠的生意,他想到了学理发,在农村,剃头是不允许欠钱的。然而,剃头师傅却不想教裴春亮,原因是怕他抢了自己的饭碗,他就天天去帮挑水,挑了十几天的水终于感动了剃头师傅,这才拜师学艺。
那个年代,大家喜欢在剃头铺聊天,裴春亮听说附近缺一个会照相的,于是又开始自己学习照相,给别人拍照洗照。就这样,裴春亮白天理发照相,晚上修电视机,一样不耽误。
这样辛苦干活,总算攒了一点小钱,后来听说外地人来收核桃山楂没有吃饭的地儿,于是就租了房子学做烩面,最多的时候一天卖了400元钱,慢慢积累学习,有了钱他开了得帝德大酒店,雇了20多人干活。这个名字就是“得到上帝的恩德”的意思,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
裴春亮从小是个有心人,随身都会带着笔和本,看到电线杆上的广告也会记下来。“那时候觉得商机遍地都是,只不过很多人没有发现而已。”他说。
来裴春亮饭店吃饭的很多顾客聊天说花岗岩大理石在北京上海卖很赚钱,不甘一辈子平庸的裴春亮动了心。他让未婚妻看着饭店,自己去北京卖大理石,这样即便北上不成功,至少家里还有产业。
裴春亮开始在北京骑着自行车四处推销大理石,挣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最多单笔生意挣了9万元钱。
“创业的那些日子,我每天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这么多年的磨练,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脚踏实地做事,没有不成功的。”裴春亮说。
裴春亮从小就愿为同龄人出头打架,在新乡汽车站,亲眼见卖香蕉的“碰瓷女”故意往务工人员身上碰,逼他们买香蕉,他当场将其揭穿。乐善好施,喜欢交朋友的性格让裴春亮的事业也越做越大。
从北京回来后,他和朋友合伙开矿、做贸易,生意越来越大,产业涉及集酒店经营、机械铸造、矿业开采、水泥生产等,成为一名成功的农民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