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世相首页

90后大学教师的冬奥之旅1/18)

发布时间:2022-02-22 16:47:0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闻  |  责任编辑:吴闻达
支持← →键翻页

2022年2月4日晚,伴随着举世瞩目的第24届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落下帷幕,北京这座奥运史和人类史上第一座举办过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双奥之城”给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冬奥会开幕式编导的杨雯珺一离开鸟巢场馆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整理电脑中的活动资料。“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我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把这份珍贵的经历融入到我的美育课程中,更好地分享给我的学生。”

从演员到编导,两次参奥大有不同

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的90后青年教师杨雯珺,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国家级大型文化活动了。2008年还是北京舞蹈学院学生的她就以演员的身份参加过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演出。此次冬奥会,杨雯珺负责参与编排开幕式十四个仪式环节中的八个环节,她说:“作为演员时我更关注的是怎样按要求表现作品,而作为编导考虑的角度变了,要思考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和诠释作品,考虑的事情更宏观更全面了。”

和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不同,本次冬奥会开幕式没有光彩夺目的明星,没有专门的文艺表演,而是将仪式环节与文艺表演融为一体,把每一个普通人当成主角。以绿色、低碳、环保、智能化的科技光影,搭配最朴素宁静的表演,简约而不失精彩,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坚定与从容。

“可以哭,但不要影响笑;可以哭,但牌子不能放”

运动员入场是整场开幕式中最不可控,也是耗时最长的环节,而备受瞩目的引导员们,就是由杨雯珺所在的团队负责训练工作。2021年9月,导演组在北京市十所高校共挑选出300多名大学生,并利用国庆假期进行集训,在经历统一的训练后,10月3日下午总导演张艺谋进行第一次选拔,选出了122人进入后续的“魔鬼式训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开幕式当天,每位引导员只在台上走了几分钟的时间,但引导员们在上台前就需要提前换好服装,调试道具候场,需要在长达几个小时的时间里一直保持良好的仪态,因此连续几个小时踩着高跟鞋站立,长达40分钟的举牌姿势训练,是平日里引导员训练的家常便饭。

连续数月的严苛训练让很多女孩子都忍不住哭出声来。“可以哭,但不要影响笑;可以哭,但牌子不能放”。作为编导,在引导员们训练时,杨雯珺总是表现得十分严厉。但看着她们杨雯珺总会想起14年前的自己。“我也心疼孩子们,但她们代表的是祖国的形象,为了最好的舞台效果,她们必须经历这些。”

分秒必究,力求将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

除了引导员的排练,杨雯珺还负责冬奥会会旗入场环节罗致焕和张会两位护旗手的出场路线及排练。其中1号护旗手罗致焕老师已年满80多岁,因受外放音响声音的影响,罗老师很难听清FM耳机中对于准备、招手、转身等口令提示,为了适应口令和寻求最佳配速,罗老师一遍遍练习,直到深夜也不休息。“罗老师别着急,上台阶一定注意安全”,看着罗老师缓慢却不失坚定的步伐,杨雯珺一边陪伴和鼓励,一边被老人家的坚持所感动。

对于杨雯珺来说,本次开幕式最大的挑战是前三棒运动员火炬手——赵伟昌、李琰、杨扬三位老师的火炬传递排练。由于保密需求,前期排练都是代位人员,到了后期运动员才到场排练。首次的正式排练是联排完清场后的凌晨,开始时一切还比较顺利,但在第二次配合音乐的时候,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大屏幕上显示火炬手介绍的同时,现场还需要用法文、英文、中文分别播报。而由于李琰老师获得的荣誉较多,她的播报词虽然一压再压,依然严重超出路线时长。但开幕式现场是绝不能出现路线跑完,但火炬手的功绩还未介绍完这样的情况。

一次次的测试和调整,结果仍不尽如人意。直到开幕式前最后一次排练,李琰老师的功绩介绍才最终定稿。杨雯珺立刻根据定稿再次调整了李琰老师的出场位置、招手及启动的时间、跑步传递的速度,终于在最终联排时取得了成功。

作为教师,一场难能可贵的美育课案例

作为一名教师,杨雯珺在排练之余,也从未忘记园丁的职责。从建党百年到冬奥开幕式,杨雯珺从未因排练影响过教学工作,有一次她排练到深夜3点钟依旧在第二天早上8点准时参加学校的监考。她说:“教师是我的本职工作,此次冬奥会开幕式是一场难得的美育课程案例,蕴含了太多中华传统美学。看着奥林匹克圣火在由91个代表团组成的‘大雪花’中冉冉升起,我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想把这份经历分享给我的学生们,点燃每个人心中的‘火花’,将奥运会中的大情怀、小故事分享给他们,将奥林匹克精神传递给他们。”

生逢盛世,何其有幸。杨雯珺感慨道:感谢祖国,感谢组织,让我有幸成为双奥的亲历者,亲眼见证了祖国的日益强盛,也得以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突破、前行。2008年开幕式我们以恢弘整齐的宏大阵势去震撼全世界,2022年我们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极简手法向世界书写中国式浪漫,里面有许多细节、许多故事都值得解读,让人们细品其中的中华文化之美,体会我们愈发强烈的文化自信。

(世相/中国网新闻评论部出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分享: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