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西填湖广”到“湖广填四川”
有南北交汇,也有东西交融。自秦汉至宋元时期,北民南迁成为中国古代移民史上一个基本特征。而自元代以后,移民的潮流有了新的动向,由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向两湖、四川内地移民突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都是著名的西迁运动,加速了长江流域内部的经济文化平衡发展。
江西省鄱阳县白沙洲乡鄱阳湖湿地
在湖北黄冈、安徽安庆等地,人们往往自称是“江西老表”,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江西。在民间,“北有山西洪洞大槐树,南有江西鄱阳瓦屑坝”的说法也很普遍,江西鄱阳瓦屑坝、湖北麻城孝感乡是与山西大槐树、山东枣林庄等齐名的“移民发源地”。
瓦屑坝是鄱阳湖边一个古老渡口,如今这里是著名的移民之乡,无数人寻根问祖的地方。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元末明初,天下纷扰,兵祸不绝,水旱蝗疫,灾害接踵,一时之间生灵涂炭,人口锐减,“千村血洗”“万灶烟寒”“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洪武之初,朱元璋面对这种满目疮痍、田荒地芜的局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移民屯田、奖励开垦。
江西、山西等地由于战事相对较少,人口较多,成为移民的主要来源地。山西洪洞大槐树和江西鄱阳瓦屑坝,成为这次“洪武大移民”主要集散地。江西饶州等地的移民,以瓦屑坝为中转站,背井离乡,迁往鄂、皖、湘等省。
关于这次大规模移民,在鄂、皖、湘等地的一些地方志及宗族谱中,都留有痕迹。比如民国时期黄冈《黄氏宗谱》中记载:“现今大姓杂于冈、水、麻、安(即今黄冈、浠水、麻城、红安)者,类皆发于江右(江西)。”麻城市曾收集了142套族谱,通过对这些家族源流的分析,从江西迁移到麻城的就有125支。
在“江西填湖广”的同时,还有“湖广填四川”之说。晚清魏源在《湖广水利论》中道:“当明之季世,张贼屠蜀民殆尽,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事定之后,江西人入楚,楚人入蜀,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
关于湖广填四川,一种说法是,元末徐寿辉麾下明玉珍率部西征川蜀,后来留在当地自立为帝。由于入川将士大部分为湖北黄冈人,黄冈百姓为避战祸外逃,纷纷迁往四川,垦田开荒。后来,朱元彰实行移民政策,又有大批周边地区的民众迁入川蜀之地。有意思的是,入蜀的移民后裔大多认为自己的祖辈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纷纷以“麻城孝感乡”作为自己的身世认同。
另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四川饱经战乱,“田垄荆莽丛生,虎狼白昼肆掠”之类的记载频现于地方志中。于是,清政府几次颁诏,允许各省贫民入蜀开垦,准其入籍,并给予免征赋税的优惠政策。入川之民,多自称湖广人氏,其中又以来自“麻城孝感乡”者为最多。
种种说法都有民间口口相传为依据,也有方志族谱为佐证,可见长江流域自元末以来就发生了规模庞大的自东向西移民走向。有学者还提出,这种流动是长期持续的,发生的时间甚至比元末明初更早:四川在汉唐时期已是全国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但在宋代以后受战乱影响,人口流亡,社会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于是引来大量外地贫民的自发流入。元末明初与明末清初的大规模动迁,不过是这个长期持续过程中的两次高潮。瓦屑坝、孝感乡则是这些移民高潮中被打下深深烙印的标识,成为移民后裔们追溯记忆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