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7日,中国代表首次当选国际海事组织理事会主席。

2017年11月9日,“北部湾港—印度(中东)”远洋航线首航暨“北部湾港—新加坡”天天班公共航线开通。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为 资料片

“实行半年,效果很好,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原来只有发达的航运大国才能开出准期的班轮航线,中国也能做到了。”林祖乙说。

外贸厂商纷纷按照班轮班期表组织生产,效益大为提高,甚至一些工厂因此摆脱了因为无法按时交货濒临倒闭的困境。因为班期有保障,货源也不断增加,中国至美国东部航线从原来6艘船90天一个往返,改为5艘船75天一个往返。

“大家也不争了。如果一直停留在争论中,则一事无成。看准了,以实践检验其是非,不断完善,争论自然消失。”说到这儿,林祖乙笑了。

集装箱工业性试验首创联合办公  

集装箱运输需要软硬件配套,需要社会大协作,是整体性很强的综合运输系统工程。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虽然已开辟了一些集装箱班轮和不定期集装箱船,但许多方面仍在沿用传统的散货运输管理方法,有许多环节还不配套。

船长出身的林祖乙特别关注海运管理水平的提升。1989年年底,林祖乙领导了一场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管理变革,首创的许多经验获得广泛应用,为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的正规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以运输系统为对象的工业性试验,在我国尚属首次。”林祖乙回忆,当年,在国家计委批准和支持下,由交通部主持,交通部水运所和上海港、上海市政府交通办公室承担,在上海港启动了“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多式联运)工业性试验(简称“工试”),由交通、铁道、经贸等部门所属的50多个单位参加。

“这次‘工试’用了1年半时间,国家计委验收时表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给予了充分肯定。”回想起来,林祖乙流露出欣慰之情。

工业性试验的成功,提高了生产力,实现了各方多赢,建立起了一个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较好的示范模式。“联合办公,现在不稀奇了,很多地方都有联合办公,但是这是由我们首创的。”林祖乙说,“工试”之前跟集装箱运输有关的单位有30多家,分散在全市很多地方,办这些手续要跑3天。“工试”过程中,30多家单位在一个两层楼的房子里都设办公点,集装箱进出口业务半天就办完了所有手续。

不仅如此,“工试”还确定了多式联运各个环节的作业程序和业务手续;改变了集装箱运输沿用传统件杂货运输单证的做法,推行了集装箱运输单证;整顿了乱收费行为……

“工试”使以上海港为枢纽港的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发生深刻变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长三角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运输保证和有力支持。随后,“工试”积累的经验在全国各港推广实施。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