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在搜狐完成一场媒体融合变革
“在搜狐的三年,继续转型”
2012年5月,吴晨光加盟搜狐。
“我是中国最早实现媒体融合的总编辑之一。2012年我到搜狐的第一天提出来的这个概念,第一转型是媒体融合。原来搜狐的模式,PC端的生产区PC端分发,搜狐客户端和手机搜狐网的去移动端分发。”
机遇来自于2014年3月,搜狐掌门人张朝阳发起一场公司史上最大规模的变革。
吴晨光所掌管的内容部首当其冲,打破所有二级部门的重新组合,按照“中央厨房生产、不同餐厅分发的”的模式,在三个月内完成了一场媒体融合变革。这变革的艰辛,具体阐述内容可参见《超越门户》一书。
▲截图源于吴晨光《超越门户》一书
他的人生因为这场变革跌宕起伏。
除了一个先进的理念和完美的组织架构之外,这场改革最让吴晨光得意的一个细节,就是搜狐新闻中心全媒体采访部的诞生。
在搜狐网媒体融合变革之前,直播由移动媒体部负责,而深度报道由PC端的采访部负责。双方各干各的,在重大报道上无法进行资源共享。
顶着巨大的压力,吴晨光将两个部门合二为一。这就是后来的全媒体采访部。
2014年年底,由搜狐推出的《搜狐新闻采编规范》一度被各路记者小编争相传阅,洛阳纸贵。
2015年4月,这部由吴晨光主编的《搜狐新闻采编规范》“升级版”——《超越门户》一书问世。收到行业的高度追捧,四大门户、两大搜索总编辑联袂推荐。
该书的基础素材,都来自于吴晨光2012-2015年的工作日记。用自述体回忆了一位总编辑的成长、痛苦和蜕变。被誉为网络媒体的经典之作。
吴晨光在搜狐这三年完成了一个巨大的转型,也就是对“用户”这两个字的理解,初步建立了一个互联的理论体系的第一点:先从用户出发!
05、一点资讯的转型之痛
“依然秉承一点:用户至上”
2015年5月份,吴晨光加入一点资讯,这才是他真正的转型。
▲2016年11月8日,吴晨光在深圳大梅沙演讲现场
“2015年4月末,《超越门户》出版的同时,我离开了供职整整三年的搜狐,转战一点资讯,任副总裁、总编辑。一切仿佛是在轮回。”
一点资讯当时的办公地点——清华同方科技广场D座7层,恰恰是搜狐新闻客户端产品团队曾经工作之处。当他首次进入办公室时,看到墙上还贴着搜狐公司的企业文化口号:用户至上。
在一点资讯的转型和突破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吴晨光将其比喻为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之前的媒体——从100万年前原始人的口语传播,到现代报纸,到19世纪的广播、20世纪的电视,到1997年门户网站在中国的出现,尽管传播介质有所变化,但都是“千人一面”。
什么是“千人一面”?
在保证内容导向和内容安全的前提下,总编辑和编辑有权利决定把什么样的内容放在什么位置上,读者只能是被动接受。这正如中国曾经实行的计划经济,由国家判断供给量。
一点资讯改变了这种模式,开始“千人千面”的探索。
它把用户放在“甲方”的位置,通过用户的位置、机型、个人信息,以及在APP内的浏览习惯等,判断个人兴趣、给出用户画像,然后把经过细分的内容匹配给相应的人。算法开始逐步和总编辑一样,拥有内容分发的权利。甚至在某些维度上,它的权利超过了总编辑。这正如今天的市场经济,由市场决定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