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余璐遥 摄影/ 赵赫廷 编辑/ 王怡波

  一边是十几只山羊和几百斤木材,一边是肥猪黑狗和鸡鸭鹅,它们同时出现在一节被打通的火车车厢里。
  这群特殊的“乘客”均来自西南大凉山区,从踏进这节车厢开始,它们的命运有了不同轨迹:有的被运往市集进行交易,有的被送去亲戚家酒宴充当下酒菜。

  这是5633/5634次列车特别设立的行李牲口车厢,在阿西阿呷担任列车长的20年间,这样的景象每天都在眼前上演。5633/5634次、5619/5620次列车是成昆铁路上唯一两对慢车,前者往返攀枝花至普雄,后者往返普雄至燕岗,途径凉山彝族自治州,全程近600公里。自1970年7月开通起算,它们已运营48年。



  群山之中,这是仅有的交通工具。尽管没有空调、餐车和卧铺,但因其低至2元的票价,停靠26个小站以及大运输量,当地居民视其为赖以生存的上学、赶集、探亲访友的生命线。他们亲切地称其为小慢车。

  在官方的宣传中,这趟在高铁时代仍然开足马力、以不到40公里的时速持续运行的小慢车,有了许多不一样的称号:“赶集车”、“校车”、“扶贫车”、“致富车”……车的一端,是赤贫的山区;另一端,则是发展崛起的城市。充满车中的,则是日复一日的生活和淡淡的希望。

  “二师兄”坐火车回家

  小慢车的走红是个意外。

  一张网络图片中,阿西阿呷手把着两边座椅正对镜头,不足40厘米的通道上,身前身后拱着黑色白色的4只肥猪,两边是看热闹的乘客,地面有些脏乱。

  这是2015年11月彝族年期间,河北摄影爱好者拍下的影像。阿西阿呷协助从新凉站上车的猪贩子,将肥猪从2号车厢疏散到12号行李车厢。

  来年春节,照片配上“大师兄,师傅被妖精抓走了,我坐火车去追”的注解,被疯狂转发,几乎一夜之间,默默运转了半个世纪的小慢车广为世人所知。

  今年42岁的阿西阿呷已经在5633/5634次列车上工作了21年。她每天都能在车上看到鸡鸭鹅羊等家禽牲畜,或是土豆苞米等农副产品,带着这些货物的老乡通过慢车到镇上的市集赶场。

  为此,5633/5634次列车上多了一节专为载送牲口家禽的行李车厢,标号“12”,车载重量17.7吨,可以同时装100多头几百斤的大肥猪。



  然而,上世纪90年代的彝族乘客罕有经商,当时的彝族传统观念里,觉得做生意很羞耻。“没有人会把自己家里的东西拿出去贩卖,做生意的都是败家子。”阿西阿呷回忆,当时的主要客流量是走亲访友和赶集的人。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发家致富脱贫的想法。




  曲木支铁时常感叹经济压力巨大,他有5个孩子,其中有3个儿子,按照当地习俗,给儿子娶媳妇得单独修房。

  56岁的吉尔五牛木是12号车厢的常客,她带着鸡鸭鹅在慢车上往来20多年。她也是村子里最早开始经商的小贩之一。

  家禽都是她从村里买的,通过慢车运到中间商,赚取差价。价钱好时,她一只鸡能挣三四块钱。

  然而,受路程和时间影响,家禽会因排泄减轻重量。有时候收了5斤8两,到目的地就成了5斤半。因此,和其他商贩不同,在慢车行驶的几个小时里,吉尔五牛木必须待在牲口行李车厢,给家禽喂食玉米和凉粉,以弥补消耗。

  有时鸡鸭鹅会因吃多而噎住,她赶紧帮忙顺脖子,将食物顺下去。死一只,这趟可能就白跑了。

  2017年12月14日,她用背篓装了10只鹅和15只鸡,在月华站下车后,交给早已等候在站口的中间商。这天行情不好,一公斤鹅只能挣2块钱。

  收成好的时候,她的年收入接近一万元。在村里还有很多土房子的情况下,吉尔五牛木靠贩家禽住上砖房,算是村里条件较好的人家。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