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重庆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造林86万余亩

11月16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2013-2016年我市投入近1.8亿元,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造林86.48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市林业局造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是全国8个石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岩溶地区土地面积约为4908万亩,占了全市国土面积的39.7%,且主要分布在渝东北、渝东南地区,严重威胁长江生态安全和三峡水库的正常运行,也是岩溶地区贫困之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正因如此,石漠化治理一直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头戏,市林业局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条治山与兴林、增绿与增收双赢的路子。一是因地制宜修复生态,提高石漠化区域的保水固土能力;二是利用广阔的石漠化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三是研究探索了容器苗、切根苗等石漠化防治造林技术,不断提高石漠化地区林业生态治理的科技含量。

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市林业局数据显示,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累计减少土壤侵蚀量460万吨,涵养水源5700万吨,增加林草生物量49万吨,固定二氧化碳409万吨,释放氧气39万吨,岩溶区生态面貌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国家下达我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治理资金1亿元,将治理岩溶面积400平方公里,其中林业建设项目14.3万亩,各区县正在组织实施造林工程。下一步,市林业局将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造林补贴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在石漠化地区因地制宜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积极推进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

记者手记>>>

治理石漠化须久久为功、标本兼治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石漠化或许是旅程中的一段风景,并为它的奇形怪状感叹不已。但对视土地为命根子的农民来说,石漠化则是一场悄无声息地侵袭着他们生活的噩梦,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的生活富裕。

形成石漠化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先天不足外,人类不合理的开发也是“雪上加霜”。过度的人口膨胀使人们不得不上山开荒,毁林种粮,形成“人增、耕进、林退、水土流失、石漠化、贫困”的怪圈。

但是,石漠化并非无药可救,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兴修水保工程等措施,大石山完全可以重现生机。

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喀斯特地区的土壤非常薄,而形成1厘米的土壤需要2500年到7500年。正因为这样,治理石漠化更须潜心静气、久久为功。

而一手抓治理、一手抓预防,标本兼治,这才是给“土地癌症”开出的最好药方。在治理同时,要重视预防,尤其是在石漠化发生的潜在地区和石漠化的初期地区,要改变不利于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土地流转等方法,促使石漠化地区的人口有序流转,减轻生态环境承载力,以此防止、延缓石漠化的发生。

十九大报告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突出位置。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各部门乃至最基层的老百姓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被称为“土地癌症”的石漠化终将被攻克。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