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的塞罕坝,层林叠翠,山花盛开。在河北最北部这片与浑善达克沙地接壤的高原上,一代代塞罕坝人用了半个多世纪,把茫茫荒原变成了百万亩林海。

历史上的塞罕坝森林茂盛,水草丰美。后随着开围放垦肆意砍伐、山火不断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几乎退化成“林木稀疏、风沙肆虐”的荒原沙地。

刘军和妻子齐淑艳都是林场的防火瞭望员,在海拔近2000米的望火楼上,他们日复一日观察着林区是否有火情。为克服寂寞,几年前刘军开始自学画画。儿子是名扑火队员,今年刚刚结婚。图为全家合影,墙上的画是刘军的作品。 陈林摄

第一代创业者

“一旦塞罕坝生态环境得不到改善,就如同站在屋顶上往北京扬沙子。”一位林场老职工对记者说。到首都直线距离不足200公里的塞罕坝,成了阻挡风沙进京的最后一道防线。

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干部职工一起,开始林场建设。

“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接受锻炼。”毕业生中年龄最小的尹桂芝在古稀之年谈起当初选择,表情坚定地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这里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积雪达7个月。她回忆道:刚来时,新盖小屋土炕还没干就铺草,没有门就找木板挡,几乎天天吃莜面也没青菜,渴了就抓雪吃。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