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留住路,必须给路穿上一件“防护服”才行,也就是说,需要对道路两侧进一步绿化,来保护这一条宝贵的生命线。王文彪久久立于沙头,心中的绿色梦已经徐徐展开。
当他原路返回的时候,已经做出了决定——护路绿化,防风固沙!而接下来更为艰苦的养路护路工程,才真正让亿利人因为防沙治沙,继而走上一条“生态与生计兼顾,富民与环境结合、产业与防沙互动、美丽和发展共赢”的企业发展与治沙扶贫相结合的道路。护路方案的确定和百万亩甘草防沙护河工程的建设,正是如今亿利资源形成的“从一条穿沙路到一片甘草带,从一片甘草带到一条生态链,从一条生态链到一个产业链”最初的雏形。
一次伟大的探索,一种模式的形成
防沙治沙光靠硬性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变输血为造血,用产业化的方式反哺沙漠治理,才能造福当地百姓。 ——王文彪
最初的亿利资源,对于防沙治沙的功用前景,认识远没有达到保护环境、造福百姓、回报社会的高度,那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亿利人必须先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企业的发展问题而被动走上的防沙治沙之路。王文彪最初也只是大漠里的一名士兵,并没有幻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大漠上的将军和元帅。最初的他,只是为了盐厂的生存,为了亿利资源集团公司的顺利发展,希望自己能像路边的一棵树,站好自己的每一班岗。
古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脚下的路一旦走开,前景豁然开朗。也就是在最初的被动防沙治沙的道路上,才逐渐形成了高效率、低成本的治沙用沙的理论体系,实现了绿化工厂和带动周边,从防沙护厂到护路、护河的三步跨跃,达到了建工建农、建沙建人、惠民富民的美好愿景。
穿沙公路的修筑,库布其绿色长廊的形成,以及亿利甘草种植规模化的形成,使得亿利资源集团公司已从企业下意识分析自己的运费、防灾护厂,到积极走开放开发的道路,与农牧民群众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一起进行生态大会战,一起改善自我的生存条件。此时的亿利人,已经完成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到积极,由产品到产业,由对抗到顺应,由资源到支柱,由输血到造血,由单一的为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到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为沙区农牧民寻找致富路的角色大转变。
既要让企业发展壮大,为职工谋利益,又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进行治沙绿化,同时扶持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王文彪和他的亿利集团,就是在这种极度的困顿与矛盾中,积极寻求出路,一种沙产业的模式逐渐形成:农牧民以沙漠荒地入股,以劳务有偿种树参与治沙,企业依托经济林和中药材发展生态产业,农牧民有收入,公司有钱赚,生态有改善,发展可持续,一举多得。
在生态建设过程中,亿利资源与当地农牧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分区治理的模式,通过农牧民“荒沙废地”使用权入股,返租倒包和一次性补偿的形式,亿利资源集团公司与当地3000户农牧民签订了合作协议,陆续整合了150多万亩荒漠土地,并通过围封限牧、围封飞播、大自然修复和林草药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的成熟做法,三十年之间在亘古荒漠上织出6300多平方公里水草丰美的生态绿洲,为沙漠生态产业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高了周边群众致力于沙漠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使10万老百姓从中受益脱贫。
2006年,在杭锦旗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亿利资源集团又大胆尝试并实施生态移民,投资2000余万元,建造了道图嘎查亿利新村,将散居在60万亩沙区和大漠深处的牧民陆续迁移出来,为36户牧民每户提供了106平方米的标准住房。房内配置了土暖气、自来水、照明电、通信电缆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让久居大漠的农牧民彻底结束了游牧生活,让他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开始了集约化的生产和定居生活。农牧民从沙漠走出来,让沙漠有了休养生息和自然恢复的时间和空间,在实施沙漠生态产业化工程过程中,打造了1000平方公里的大漠生态无人区。加之大规模飞播和植树种草,使大漠腹地的自然修复能力大幅增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尝试。
亿利资源在实施沙漠生态产业化过程中,当地农牧民的角色也得到转变,他们既是企业的股东,又是田间的工人,每年有近万名农牧民参与到库布其的生态建设中来,每人每年可获取近6000元的直接劳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