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2012年6月,站在联合国“里约+20”会议的领奖台上,王文彪手捧“环境与发展奖”的奖杯,再次对全世界许下诺言:“作为中国亿利治沙公益基金会的发起人,亿利治沙公益基金计划再用10年的时间,为世界再贡献10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绿洲。”

这已经不是王文彪第一次立下军令状。当然,也并不是王文彪最后一次为防沙治沙、防治荒漠做出铮铮承诺。

三十年来,躬耕于库布其沙漠中的王文彪,带领着一群亿利的虎狼之师,拔剑出鞘,鏖战大漠,将沙漠这一大自然赐于人类的宝藏,充分开发利用,和谐共处,扶持农牧民脱贫致富,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也属于世界的有效模式,造福于企业,造福于沙区群众,造福于中国,造福于全人类。库布其模式,创造了当今环境保护的世界奇迹,为构筑中国北方绿色长城提供了一个可信可行的范本。

如今,大漠里旌旗飘飘,足迹串串,每一个脚窝里浇灌的都是播绿的汗水,每一滴汗水里孕育的都是绿色的生命。亿利人,将绿色中国梦,从大漠写向蓝天。

贫穷,源于一片沙

沙漠和贫困是有必然的联系的,哪有沙漠哪里就有贫困,我就出生在库布其沙漠,我是一个贫困人家的孩子,所以贫困对我来说并不陌生。 ——王文彪

贫穷,曾经是扣在杭锦旗人民头上的一顶破败不堪的帽子,而这一切,都源于一片沙。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杭锦旗境内的一片汪洋沙海,这里也是距祖国首都北京最近的一片沙漠,地处鄂尔多斯高原的北端,黄河巨大的“几”字型的南缘,它就像一张拉满的弓弦,把黄河的冲积平原与高原分隔得泾渭分明。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境内的第七大沙漠。总面积18600平方公里,占鄂尔多斯总面积的21%。它和鄂尔多斯境内的另一片荒沙——毛乌素沙地连起来,占据了鄂尔多斯总面积的48%。再加之各处零星存在的沙地,鄂尔多斯至少有一半土地覆盖着厚重的黄沙!两大沙野千百年来给当地人民带来的是挥之不去的悲苦与辛酸。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因其环境的恶劣而含泪泣走他乡;有多少人因大漠无路,在家人有灾有病时,眼睁睁看着却无法施救;有多少家庭,眼看着辛辛苦苦喂养的牲畜被活活饿死,早出晚归侍弄的庄稼被荒沙一夜之间掩埋……

杭锦旗,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是鄂尔多斯七个旗中最为薄弱的一片土地。过去有句顺口溜曾形象地形容鄂尔多斯各旗、县之间的贫富差异:“伊旗穷达旗富,东胜体肥乌审瘦。展油活水鄂托克,将将就就准格尔,邋遢污烂杭锦旗。”可见,杭锦旗的穷困破烂在当时应该是十分有“知名度”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据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内蒙古自治区100多个旗、区、县里,拥有13万人口的杭锦旗,因为全年地方财政收入不足400万元名列倒数第三。如果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综合考量,情况更为糟糕,在全国二千二百多个县、旗、区里,它被无情地排在了后十位。

当然,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别人有煤、天然气和陶土,有丰富的地下地上资源,有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有丰厚的财政家底支持……而杭锦旗,穷沙恶水,只有无边无际的沙海。

杭锦旗国土面积为1.89万平方公里。其中40%为人迹罕至、飞鸟难越的大沙漠。库布其沙漠与毛乌素沙地南北呼应,联手肆虐,这里一年四季风沙弥漫,老百姓谑称这里的鸡蛋里都含有沙尘。尤其到了春、冬两季,沙尘更为厉害。滚滚黄沙挡道,漫漫尘埃遮目。如此千百年的恶性循环往复,一方面造成杭锦旗十年九旱、年年春旱,生产落后、生活贫穷的局面;另一方面,造成了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与外界隔离的原始封闭状态。

春耕秋无收,贫穷如影随形。

封闭世界里的贫穷和落后是最为可怕的,犹如死水一潭,泛不起一点波澜。蛰伏在大漠中的杭锦旗人,似与世隔绝一般原始落后。没见过火车,没坐过汽车,没出过远门,其中,从呱呱坠地到离开人世,从没有机会离开生养他们的这块贫瘠之地的杭锦人,大有人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恐怕是库布其沙漠最为疯狂肆虐的时期,特别是沙漠的西北部,野草被沙掩埋,树木被风拔起。这片天地里隐藏的众多的宝贝和杭锦旗十几万农牧民一样,被连绵的黄沙围困、阻隔。一望无际的沙洲和延绵的沙丘让人望而生畏,最高的沙丘有百米多高。东西走向的库布其沙漠严重阻隔了杭锦旗沿河与梁外的交通,不仅影响了全旗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被大漠长期阻隔的农牧民更是生活困顿、举步维艰。

这一片沙漠中心与城区之间直线距离不足百公里,但沙漠中的人们进一次城就得走整整三天,除了徒步行走,仅有的交通工具便是马和骆驼。

“三百里杭盖沙套沙,因为眊妹妹撅死八匹马。”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