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同步,服务同质,城乡前行肩并肩

2016年底,浙江省领导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向全省各界征询2017年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邀请全省人民投票选出10个实事项目,优先列入2017年省政府工作报告。

向群众征询政府来年要办的十件民生实事,是浙江执政为民的“传统项目”。此举,始于2005年,迄今已坚持不懈狠抓了12年。浙江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征询群众意见,并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向群众做出承诺。

由于项目来自群众,所以,政府的施政指向深得民心。问计群众,又件件狠抓落实,政府的执政效能大大提高。

过去有句民谚:“汽车跳,浙江到。”意思是,一到浙江,道路就成了“搓板”。

而今呢,这里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道路整洁宽敞,即使偏远的乡村,也实现了“三头”——公共交通到村头,硬化路面修到地头,超市开到门头。

统筹城乡发展,一直是令执政者们挠头的事。浙江10多年来,根据群众的意愿,坚持不懈地狠抓“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大农村政策创新力度,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向农村“下沉”。

江南镇的环溪村,是桐庐县的一个普通山村。这个溪流环抱的小山村,家家门前屋后遍植荷,村周围的田里也是荷。夏秋来到这里,菡萏半开,荷叶翠盖,整个村子宛若绿海中的一叶扁舟。漫步村中,所有溪沟清水淙淙,大街小巷干干净净。

村主任周忠莲把村容村貌的改变,归功于2003年以来,省里开始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她用两段顺口溜说明了前后的变化:“以前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溪沟就是垃圾污水的家。’而现在,‘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室内现代化,室外四季开鲜花,溪沟清澈见底有鱼虾。’”

如何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宁波北仑区吃了“第一只螃蟹”:该区新碶街道大同村的360多户农民,一直盼望建新村盖新房。但全村农房建设分散,每户占地面积很大。要建设新村,既少资金,又盘不出新土地解决困难户的住房问题。区、镇、村三级协商,决定在大同村试行宅基地集约利用。通过村宅基地出让,既省出了一半的土地,农民又获得了建设资金,农民的“死资产”变成了“活财源”。建成后,大同村村民每户平均能分到两套住宅,而村民的农民身份不变、村里的福利不变、土地承包权不变、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分红权不变。

宽敞的村道,崭新的楼房,地处浙西南的松阳县新兴镇外孟村,与两年前相比,翻天覆地。走进村民陈孟法的家,两间三层半的楼房,每层楼的卫生间都用上了抽水马桶,每个房间都有宽带和有线电视接口。陈孟法说:“我本来住在山上的自然村,今年搬进这幢新楼房。比起老房子,那是鸟枪换炮喽。”

嘉兴,还从社会保障方面把城乡统筹推进了一步——全国最早实行了养老城乡一体化,农村居民、城市无业者等人群全部纳入保险;全国最早建立了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全省农民中看病负担最低、医院报销最多。

到目前为止,浙江已率先在全国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和初高中毕业生接受半年到一年的免费培训政策,率先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如何让农村跟得上城市发展的脚步,让城乡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方面,浙江推出诸多创新:发展同步,服务同质,管理同化。浙江城乡前行“肩并肩”。

嘉兴新塍镇西吴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大学生村官章金金每天都很忙碌。这个农家书屋藏书1万册,依托和市图书馆联网,西吴村农家书屋的图书更新很快。“每天借书还书的有几十上百人。”章金金说。闲暇之余到家门口的图书馆坐坐,已成为浙江农村新风尚。在杭州,当李金宝走进乡图书馆,轻轻一点鼠标,就能借阅到自己心仪的图书时,他发自内心地感慨:“城乡鸿沟正在填平!”

“同人不同命,同地不同价。”这是人们对城乡二元结构的诟病。这一结构在浙江也已经被打破。2015年9月8日,浙北德清县举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首次拍卖会,一宗面积20亩的土地使用权成功入市交易。这是城乡建设用地“同权同价”的新探索。按改革前的征用、划拨,一亩村集体建设用地价格4.5万元;拍卖后每亩57.5万元,增值10倍以上。

社会管理架构延伸向农村,让浙江农村社会管理与城市实现了“无缝对接”,管理高度和精度大大提高。

“一根水管通城乡,一路公交跑城乡。”现在的浙江大地,城乡拥有同样的自来水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垃圾处理系统、超市和网路……

行走浙江,你会发现,无论是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还是居民生活,城乡分野已很小很小……

人们这样评价浙江:“在浙江,城与乡的边界,已经很模糊。农村是城市的后花园,城市是农村的CBD。”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