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龄两历一身份”是防范重点
近几年,由于干部档案管理存在短板,以致在档案中修改年龄、增删履历,或将背景材料整体“洗白”现象时有发生。
从去年到今年,随着全国各地换届工作推进,一大批作风优、能力强、素质高的干部陆续走上新岗位。但也有极少数干部虽已进入提拔任用程序,却因触碰纪律红线而最终未能履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档案造假被发现。
2016年5月,湖北省孝感市委组织部发布的干部任前公示显示,时任汉川市委副书记的洪永旺拟任安陆市委副书记,提名为安陆市政府市长人选。公示期过后,洪永旺却因存在档案造假问题,没能进入后续任用程序。这与其在提名公示期间被举报其年龄与实际不符有关。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梳理发现,干部档案造假主要集中在“三龄两历一身份”,即年龄、工龄、党龄,学历、经历,身份信息。尤其是年龄、学历等“硬杠杠”,因为在干部提拔任用过程中作用较大,更是需要重点盯防可能出现档案造假。
从2014年10月开始,中央组织部在全国分三批部署开展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截至2016年年初,第一批即省管干部档案专项审核工作基本完成,共补充档案材料14.5万余份,更正2.5万余人的档案信息,420人因档案造假受到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186人因档案问题被记录在案。
干部档案造假现象并未绝迹。从以往案例来看,存在档案造假问题的落马干部中,既有省部级干部,也有科级干部。而造假形式更是五花八门,有的篡改年龄高达11次。有的除了性别之外,其余信息都是假的。而造假时间节点,一是干部选拔任用前后,二是干部工作跨区调动期间。
据一些基层干部介绍,有些干部在参与跨区域干部公开选拔和任用时,因在基层或某个职级工作年限、最低学历等未达到选任要求,不惜档案造假。跨区调动中,因为是异地考察,档案审核时间和力度有限,到新单位上班后也极少有人知晓个人真实履历,更容易使“整容档案”瞒天过海。
“干部档案是组织部门选贤举能的第一道关口,与干部的仕途升迁密切相关。”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说,“一些干部之所以造假档案,目的是为了提拔、晋升,或不愿意按时退休。”
档案造假缘何“屡屡得手”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与贪污受贿一样,干部档案造假同样是一种腐败行为,是对党的不忠诚。干部档案造假出现的一个原因,就是目前还未充分形成一个十分完善的预防干部档案造假的机制体制。
《干部档案工作条例》规定,涂改、圈划、抽取、撤换档案材料,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也规定,篡改、伪造个人档案资料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但在现实操作中,档案造假违规成本低。有的查出来后通报、警告了事。有的甚至是修改过来就万事大吉。由于干部档案造假获利大、风险小,有些干部心存侥幸、铤而走险。
目前,对干部档案信息的管理和审核手段还相对落后。最典型的是,现在个人身份和户籍信息都电子化了,但不少地方人事档案还在使用几十年前的纸质表格,很多都是人工填写,给档案造假留下空间。
“档案管理工作在一些基层部门不受重视,工作量大,但管理人员少。”李成言说,有些单位数千份干部档案,录入、归档等工作往往都是由一两个人完成。一些意欲档案造假者,只要“搞定”这一两个档案管理人员,就可能轻松完成档案造假,而且还很安全,只有被举报或摊上大事,档案造假的问题才可能被牵扯出来。
“组织部门担负考察拟提拔干部重任。考察预告、个别谈话、审阅档案是三个不可或缺的考察环节。然而,有些地方考察干部往往只看花名册上的‘三龄一历’信息,而忽视对考察对象档案有关历史材料的审阅,前后缺乏衔接,致使个别干部档案造假有了可乘之机。”韩春晖说,此外,有些地方过于简单生硬地执行任职“年龄界限、学历门槛”,不充分考虑“德才水平、工作实绩”,只要干部达到一定年龄界限就不再予以提拔,甚至必须“退居二线”;或是只有具备一定学历,才能获得提拔重用。如此种种,更易引发有的干部对关键档案信息造假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