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京津“肥胖”、河北“瘦小”局面

长期以来,京津冀区域功能布局不够合理,城镇体系结构失衡,京津两极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区域发展差距悬殊,特别是河北与京津两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雄安新区首先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在这个基础上,打造一个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营造吸引创新创业的环境。”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邬贺铨表示,雄安新区的发展分起步期、中期和远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对河北来说,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也形成了河北的两翼。一翼是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进张北地区建设;另一翼是雄安新区,带动冀中南乃至整个河北的发展,这将有力地提升河北的产业层次、创新能力、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河北省走出一条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新路。

京津冀发展不平衡,河北发展落后,很大原因是因为北京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雄安新区发展起来后,会不会再次形成这样的效应?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璐对此持乐观的态度。

“以前很多新区都是经济功能区,包括浦东和深圳,都是逐渐发展、产城融合,变成国际化大都市,或者国家经济中心。但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要打造绿色智慧新城,这跟以前很不一样。” 陈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雄安新区虹吸作用会很强大,以后会越来越明显,但作为一个吸纳高端要素的磁体,它吸纳的内容不仅包括河北,还包括北京和天津,“随着发展,全世界都为我所用,发展强大了,对河北也会形成补给。”

“怎么通过疏解发达都市的部分功能,来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带动疏解地的发展,把整个大区域的发展进行优化,雄安新区将在这方面探索一个新模式,给全国都提供一个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陈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雄安新区今后将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目前区域内的产业怎么办?“新区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高新产业的集聚地,也是一个创新创业的集聚地,但是没有说新区只能发展高新产业,现有产业一律迁出,要考虑现有的产业、人工的安置。当然,在新区规划中会对现有产业进行评估,不能有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属于产能过剩的产业也要调节。”邬贺铨说,新区内产业现在档次可能没有那么高,未来要用规划的手段进行升级改造,同时也会根据规划进行调整,使之更符合集聚、集群、集约的发展模式。

“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在疏解北京压力的同时,也将把河北经济社会的新动能激活起来,能够改变河北与北京、天津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差问题。”邬贺铨表示,“京津冀的发展是以首都为核心区的世界级城市群,雄安新区是世界级城市群里的重要支点,要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这样的协同发展能够使京津冀都上一层楼。”

建设中国“硅谷”,成为全球创新中心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强调,要把创新驱动作为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引导创新要素向新区集聚。支持新区从创新载体、运行机制、发展环境等方面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努力打造创新高地和科技新城。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看来,雄安新区今后将成为中国的“硅谷”,是中国成为创新型现代化国家的心脏区域。这是一个大战略,会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阶段。“深圳特区的国家使命是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充当了窗口和桥梁的作用。浦东新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发展金融和国际化,所以长三角发展得很好。这次在京津冀区域成立雄安新区,它承载的使命就是创新,今后应该是中国成为创新型现代化国家的心脏区域。”张燕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燕生表示,北京不是经济中心,但北京的研发强度是最高的,从指标上来看,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他给《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2015年,北京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0%,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为6.01%,居全国第一,其次是深圳的4.1%。这一数字已超过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只有以色列和韩国超过4%。

“北京有中国最好的大学、科研院所、科研人才,但是太拥挤,缺少转化空间。有了雄安新区之后,就把北京的功能激活了,也把整个京津冀一盘棋激活了,这个起步区的100平方公里可以把北京科技、文化、人才和国际化的优势聚集起来,在京津冀形成创新中心、高端制造中心、现代服务中心。”张燕生说,“这样一来,新区能不能成为中国的‘硅谷’?完全是有可能的。”

“中国的产业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9—1999年,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大发展时期;第二个阶段是2000—2012年,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是第三个阶段,就是创新,包括围绕创新的技术、研发、信息服务等,雄安新区是可以把这些转化成生产力的最好的地方。这个平台和载体,可以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中心,从全球吸引高端的人才、资源和企业。”张燕生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一张蓝图干到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通知,明确了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在设立雄安新区消息发布的同一天,老牌“特区”的掌舵人,深圳市委书记、市长许勤被宣布调任河北省委副书记、提名省长人选。当天河北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通知》。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表示,要从大历史观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重大意义。

而如何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还需要缜密谋篇布局。“目前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详细规划等都还没有出来,这是要非常认真做好的工作。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做到‘五规合一’,做到一张图纸管到底,这也是很重的工作量。只有规划做好了,才有后续建设具体的时间安排。”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邬贺铨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邬贺铨透露,在京津冀系统发展中,雄安新区的发展也会对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时间表,比如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等。“当然,雄安新区需要的时间可能还要更长一点,要成立这么高标准的新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对于雄安新区的定位,社会上有“迁都”“副都”的猜测。邬贺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没有“迁都”之说,也没有“副都”之说。“雄安新区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既然是非首都功能,那怎么可能是迁都呢?”邬贺铨说,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将继续发挥首都功能,“雄安新区不仅是‘集中承载地’,还将要打造成一个创新引领的示范区,探索在经济和人口密集的地区优化发展的模式,形成一个支撑京津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重要作用,也是规划中的京津冀地区以首都为核心的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支点。”

要发挥这样的作用,目前来看,雄安新区将会如何发展?张燕生表示,雄安新区学习深圳的创新活力。京津冀地区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活力,机制和环境还可以做得更好。要适应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要给企业家、科技创新人才一个稳定的、乐观的信心和预期。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璐提出新的看法,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雄安新区重点任务之一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所以新城建设涉及到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个新城会有变化,可能不是以前产城融合的发展套路”。

“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散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会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文化、教育、医疗等服务配套,在这个基础上,会吸引大量的高端人才,发展起高新技术产业。这样创新创业就发展起来了。”陈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所以这个程式可能是反过来的,先建设高标准的新城,在此基础上发展。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东西,涉及到什么问题,需要单独去开创,需要自己闯。”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我们这代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雄安新区建设有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挑战也并存,以后的任务艰巨,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 邬贺铨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