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奉献者 执着坚守
耿玉坤今年52岁,已经在沙马拉达车站待了28年。24岁到车站工作后,他与工务沙马拉达工区的女职工相识相恋,结婚生子,成为铁路上的一段佳话。这对铁路夫妻几乎一辈子以铁路为家,“算来算去,这28年回家陪父母、岳父母及孩子的时间加起来也不到1年。”耿玉坤说。如今,妻子已经退休,他依然坚守在沙马拉达。
对沙马拉达车站的职工来说,坚守是一种常态。杨祥兵,坚守车站18年,“刚来站上时,娃儿才几个月大,现在他都已经18岁了。”薛东旭,坚守车站11年,“内心有愧疚,感觉最难过的就是没有时间陪伴孩子。”
在“慢火车”上,列车长阿西阿呷坚守在服务彝族乘客的岗位上也已经20年。20年的坚守,让她在众多彝族乘客眼中,成为亲切、熟悉的“阿呷车长”。同为彝族,让阿西阿呷在服务乘客时更加便利。她则将这种便利变为“热心”,“我自己就是彝族,对彝族同胞感情很深。打心眼里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我的服务安全舒心地出行。”20年来,阿西阿呷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单是她参与的妇女列车意外临盆就有11次。
列车上的奉献却让她时常在面对家庭生活时力不从心。“我们工作一出来就是四天,父母年纪大了,需要我照顾的时候,我经常照顾不到,孩子需要我的时候,我也经常不在。我爱人也是铁路行政人员,所以我们要赶在一起休班团聚非常不容易,见面真是很少,平时就是通通电话。”说到这里,阿西阿呷的眼睛湿润了起来。
20年来,阿西阿呷见证了“慢火车”给大凉山深处的彝族群众带来的变化。“随着他们与外部世界接触越来越多,我感到凉山彝族群众变化越来越明显了。以前他们羞于经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办法致富。彝族群众的服装也越来越多样化了,大部分人出门有了带身份证的习惯,火车上乱扔东西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更重要的是,他们越来越明白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把孩子送上火车,送到喜德、西昌等地方接受更好的教育。”
20年的坚守,让阿西阿呷对于这列火车和它的乘客有了别样的感情。“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列车,把越来越多的人带出大山,见识外面的世界,早日脱离贫困,希望需要坐这趟列车的人越来越少。”
列车穿过漆黑的隧道,阳光洒进车窗,阿西阿呷望了一眼窗外,说道:“只要有乘客需要,我们就会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