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协同育人新生态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质增效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的关键纽带,更是实现思政教育由“知”到“信”再到“行”的核心环节。当前,实践教学仍面临主体协同不畅、资源整合不足、教学创新不够等现实困境,影响育人实效。破解这些困境,关键在于以系统性、协同性思维构建“宏观—中观—微观”三层协同育人新生态,通过三层生态系统间的协调联动与系统内各要素的深度融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大格局,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从“单点发力”转向“系统赋能”。
宏观育人生态:构建社会协同机制,完善实践教学制度保障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建设“大思政课”的重要抓手,需要凝聚全社会育人合力。社会协同育人是协同育人新生态的宏观层面,为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协同提供政策支持、资源保障。这一生态系统旨在凝聚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力量,整合全社会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平台,构建目标同向、资源共享、价值共生的育人共同体,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坚实支撑。其一,健全协同育人制度。需要明晰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在协同育人新生态中的职责定位,进一步深化政校社合作共建的广度和深度,探索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同时,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将协同育人实效纳入政府考核、学校评估和社会声誉评价体系,通过表彰共建典型、税收优惠、项目激励等激发全社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汇聚全社会力量,构建“大师资”协同育人新生态。其二,加强资源整合转化。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政校社合作,整合区域乃至全社会的优质育人资源。盘活、用好政府公共资源,精准对接社会实践场景和时代命题资源,优化配置校内特色实践资源,加强社会资源的课程转化,深入挖掘其育人价值。同时,充分利用AR、VR等数字技术,共建立体丰富、动态更新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好社会“大课堂”,为实践教学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其三,畅通信息共享反馈。建设集资源发布、需求对接、过程管理、成果展示、质量评价于一体的数字化协同“大平台”,促进各协同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学生进行“精准画像”,精准匹配学生个性化需求,实现实践需求与资源供给的高效适配,切实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例如,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与中教华影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
中观育人生态:完善学校协同机制,畅通实践教学育人枢纽
学校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阵地。学校协同育人是协同育人新生态的中观层面,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既是宏观社会协同的有效落实又是微观课程教学的推动力量。其生态优化旨在明晰思政课实践教学定位,打破校内部门壁垒,构建顶层规划引领、多部门协同、多课程联动、多场域融通的协同育人格局。其一,完善学校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切实落实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的学时学分要求,强化校内跨部门协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形成“一盘棋”的育人大格局。其二,强化课程场域协同联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蕴含的思政元素,推动校园文化活动课程化,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各门必修思政课、课程思政、专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的深度融合路径,构筑立体化育人场域。其三,探索校际协同机制。拓展校际区域协同合作,开展跨校、跨区域的实践教学活动,加强区域实践教学联盟建设,促进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主动对接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与协同联动,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
微观育人生态:优化课程教学要素,增强实践教学育人实效
课程实施是实践教学的“最后一公里”。课程教学生态是协同育人新生态的微观层面,是协同育人理念落地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其生态优化旨在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属性,优化各教学要素,构建“目标明确化、内容精准化、形式多样化、评价科学化”的完整教学体系,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其一,打造特色化实践教学品牌。高校应立足地域资源和学校特色,紧密对接国家战略、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着力培育主题鲜明,特色突出、育人成效显著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品牌项目。例如,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行走的思政课”、“田野思政”等实践品牌,北京建筑大学结合建筑特色的办学定位、服务首都城市战略的任务使命,举全校之力,打造了“人民城市”特色思政课实践教学。其二,创新立体化实践教学形式。高校应突破传统课堂实践教学的单一模式,在协同育人机制下,坚持问题导向和项目驱动,创新打造“课堂叙事式+校园沉浸式+社会体验式+网上延展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塑造交互式、沉浸式、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新样态,拓展实践教学的时空维度。其三,构建多元化科学评价体系。高校应建立以育人成效为核心,多元主体参与、多维指标构成的科学评价体系,将校督导、思政课教师、实践单位、辅导员、学生纳入评价主体,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同时,坚持成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整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引导激励学生重视过程、深度参与,在实践中深化认知。
宏观社会协同、中观学校协同、微观课程要素协同三个系统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新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三个层级系统之间持续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唯有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原则,推动三个层级系统协调联动、系统内各要素有机融合,才能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建构起全员协同、全过程贯通、全方位融通的协同育人新生态,驱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全面跃升。
(付霞,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天津城建大学教改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立体化实践教学设计研究》(JG-YB-2216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