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奈所著的《软实力》出版于21世纪之初,书中内容常读常新,堪称国际关系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凭借其在政学两界的丰富阅历,准确把握世界政治变革趋势,超越“硬实力”的传统限制,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并加以阐释。“软实力”的提出反映了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实力变迁进程,可以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公共外交提供有益的指导。

《软实力》一书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名誉教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于2004年写就并出版,中文译著则于2013年面世(马娟娟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早在1990年, 约瑟夫•奈在《美国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中最早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在《软实力》一书中,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概念做了进一步的细致讨论,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软实力之父”。“软实力”的提出是对世界政治现象认识的深化,突破了传统国际政治只关注“硬实力(hard power)”的局限,反映了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实力变迁进程,以软实力构建为主要思路的国家间关系活动将为公共外交的开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从硬实力到软实力

实力是一种通过影响他人,进而得偿所愿的能力,它可以依靠强迫、收买或吸引等各种手段来实现。一个国家的实力有多种衡量指标。传统国际政治侧重于关注以军事和经济为代表的硬实力,甚至在前民族主义时期,人口和土地也是国家间争夺的重点,因为它们是征兵和税收的主要来源。硬实力可以通过引诱(“胡萝卜”)或者威胁(“大棒”)等手段来实施与运用, 换言之,硬实力的潜在资源是交易和贿赂、武力和制裁,兼具诱导和胁迫两个方面。运用硬实力往往能使他者在短期内改变立场。因此,硬实力是人们可以直观感受的,通常被称作“有形实力”。在当今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虽然在国家实力格局中仍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已经不足以解释世界政治中涌现出的种种新现象,国家实力的评估已经超出了硬实力的范畴。

约瑟夫•奈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问题,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软实力”或许听起来是个新术语,但它所指代的行为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比如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在全世界潜移默化地传播着自己的价值观。软实力是一种塑造人们喜好的能力,它依靠的是共同价值观所产生的吸引力, 以及实现这些价值观所需要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因而,软实力通常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也被称为“无形实力”。根据约瑟夫•奈的阐述,一国的软实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当其被视为合法,并具有道德权威时)。总体来说,当一国的文化和外交政策中包含了被他国认同的价值观时,双方就会建立一种兼具吸引力和责任感的关系,该国得偿所愿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大大增加。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维度,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维度。当然,硬实力不同于软实力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应该说,硬实力和软实力既是独立存在的,也是相互作用的。在独立存在方面, 人们需要摒弃一种认知,即没有硬实力就没有软实力,或者有了硬实力就一定会有软实力。斯大林曾经说过:“教皇手下有多少个师?”可事实上梵蒂冈并不缺乏软实力。反过来,苏联一度在社会主义阵营中软实力雄厚,但在入侵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尽管经济和军事实力持续增长,软实力却在下降。在相互作用层面,硬实力和软实力有时相辅相成,有时相互干扰。硬实力能够制造出不可战胜的神话来吸引他人,软实力也能减缓增进硬实力的重重障碍。然而,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虽然在硬实力上打了胜仗,但却使国家的软实力为之付出了代价,这反过来又提高了美国的战争成本。所以,赢得和平比赢得战争要困难得多,而软实力正是赢得和平的关键。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