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公共外交理论框架的构建

多元公共外交的概念及作用

在关于多元外交理论源流的探讨中,作者针对公共外交领域现有的多轨外交理论核心内容及其发展脉络展开分析。在肯定该理论对公共外交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也指出该理论中存在包括“维度划分不准确”、“轨道分类标准模糊”等明显缺陷,指明其已滞后于发展需求。

在多学科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对现有多元理论不足的修正,及对舆论战略的深入研究,作者提出多元公共外交理论框架,并对多元公共外交的概念和作用进行阐释。作者指出,“多元公共外交作为一个系统,一种意识形态网络,主要由国家权力、思想权力、舆论权力和经济权力构成。”在这个系统中,不同的行为主体形成了“多个相互独立的中心”,并存在舆论互动。多元行为主体最终目的均是服务于国家利益,影响公众舆论,构建互信的舆论环境,进而提升国家影响力和软实力。

多元行动主体的角色与功能

影响公众舆论,需要多元化行为主体共同作用。作者在书中对多元公共外交理论中所涉及的政府、企业、智库、媒体等不同行为主体所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明确界定和划分。

政府是多元公共外交系统中的“宏观政策和行为规则制定者”,为多元公共外交提供依据和便利;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则是多元公共外交系统中的经济权力,在经营过程中推动着信息和文化的流通,“传播和塑造着一国形象”;媒体是“舆论扩散器”及“媒介镜像构建者”,具有强大信息传播能力和舆论扩散力;智库则是兼具专业性、独立性和公信力的多元公共外交系统“思想源泉”,为公共外交活动提供思想服务与智力资源。另外,对于智库及媒体这两个作用特殊的非国家行为主体,针对其特点和作用,作者在书中进行了专题论述。

一是智库公共外交。智库是一种服务于国家利益,以影响公共政策和舆论为目的非营利性政策研究机构,具体包括官方智库、民间智库和大学智库三种类型。作者将智库视为多元公共外交框架中一个重要的、具有独立性的公共外交行为主体,突出其在新公共外交的多元主体中的重要地位和其特殊性,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对智库及智库公共外交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智库公共外交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分析智库在公共外交活动中的多重角色和作用(在本书中,作者将智库在公共外交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分为三种,即“行为主体、传播媒介和目标受众”三重角色,并将智库的不同公共外交功能融入对三种角色的阐释中),并探究中国智库建设中的问题,为中国智库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出建议。

本书作者对智库的公共外交活动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因而作者在书中填充了详实的国际案例,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世界范围内知名智库在公共外交领域的实践与成就。如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为首的美国智库正致力于积极参与预防性外交,成为国际关系的缓冲带和助推器。它们既因“专家交流”的灵活性和放松性成为特定情况下“官方的替代者”,成为政府外交的有益补充;又为敏感问题的冲突双方提供第三方调停,使有建设性的对话和意见表达成为可能。

作者认为,智库公共外交是国际关系发展中的桥梁,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创新和舆论领袖作用。中国当前的智库建设,尚不能满足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的需要。作者分析指出,当下中国智库的思想创新力不足,舆论引领和议程设置能力不足,国际影响力、新媒体影响力较低,总体公共外交能力较弱。提升中国智库核心竞争力,要建立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发展模式, 加强宏观管理规划,保持独立性,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等。中国智库应产出具有学术价值及实践指导价值的思想,通过设置海外办公室、与国外智库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重视新媒体传播途径等方式提高舆论影响力,影响国外舆论场,为中国公共外交服务。

二是媒体公共外交。媒体作为多元公共外交系统中的“舆论扩散器”,其核心优势在于舆论扩散能力。媒体角色与智库形成互为补充的关系,是多元公共外交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而具有独特虚构性和叙事性的电影,则是跨文化传播中潜移默化向目标公众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最佳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文化消费产品,其一方面拥有足够的易读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可以淡化跨文化传播中受众的抵触心理,提高接受程度。因而本书使用大量篇幅分析电影媒介的公共外交作用。

作者将好莱坞电影作为电影这一媒介参与公共外交活动的成功范例。书中梳理了好莱坞电影与美国公共外交互动的历史演进,并着重分析了好莱坞电影的公共外交功能。作者指出,好莱坞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植入了美国国家意识形态,向他国受众宣扬了美国的价值观念,展示了美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工具。其影响力极高、辐射范围遍及世界, 有效提高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

对比好莱坞电影的成功实践,书中也对中国电影在公共外交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作者指出,当下中国电影缺乏文化内涵,逻辑牵强,类型单一,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和影响力较低。另外,相较好莱坞电影在制作中对于美国价值观与他国文化的有机融合,中国电影在文化差异处理与意识形态跨文化表达方面严重缺乏经验和创新能力。总体来看,中国电影尚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跨文化传播作用,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助力。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