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拉丁美洲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时曾表示“相知者, 不以万里为远”。在当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下,有效传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中国和拉丁美洲各国双边或多边关系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对拉丁美洲产生兴趣,如此便需要一些可供了解拉美常识的基础读本。《感受拉丁美洲》一书主要面向中国普通受众,为了引起读者对拉丁美洲的兴趣、使读者能够较全面了解拉丁美洲,作者根据自身经历和研究,运用大量的案例,以通俗易懂的笔触、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客观公正的视角,描绘出一个既古老又年轻、既稳定又动荡、既丰饶又贫困、既独立又依赖的拉丁美洲, 使更多的中国读者走进拉丁美洲,推动两地间的人文交流。

从政治层面而言,拉美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各有特点,哥斯达黎加积极发展多边外交关系为中美洲地区和谐稳定做出贡献;巴西、阿根廷、厄瓜多尔等国家女总统的出现突破了拉美文化中的大男子主义,使妇女形象从学者和媒体建构中解放出来,证实着拉美民主社会的不断进步;哥伦比亚长期蒙受内政之苦,秘鲁社会性质变革之路的蜿蜒曲折等,显示出拉美整体稳定、局部动荡的特点。

从经济发展层面,拉美的改革最早于1973年从智利开始,其他拉美国家相继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本书的《把信封贴在邮票上》《拉美大陆上的“经济政变”》《海地为什么如此贫穷》等文章介绍了拉丁美洲与其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拉丁美洲虽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对外来资本具有依赖性,如阿根廷与YPF石油天然气公司就“国有化”问题争执不休, 政府将能源短缺指向YPF公司,YPF公司则认为是政府一系列经济决策的失误。拉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进口替代工业化与农业发展的矛盾、对外国资本过度依赖、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定位、收入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严重、自然资源优势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从文化层面,拉丁美洲有33个国家,分布在南美洲、中美洲、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四个地区,受历史因素、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形成丰富的文化,在不同文化熏陶下形成了韵味独特的风土人情。拉丁美洲是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的发源地,在殖民主义统治时期,欧洲文化和黑人文化进入拉美,与拉美原生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拉美文化,伊比利亚天主教文化在拉美文化中占主导地位。拉美文化具备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从文化因素视角分析拉美的发展问题无疑是大有裨益。

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关系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与拉丁美洲长足发展需要双方进一步地深入了解与交流、交融。习近平主席在巴西利亚提出“中拉命运共同体”概念时,激起广泛共鸣。多年来从愿景到行动、从蓝图到现实,中拉关系已实现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国际大环境的变迁和彼此内部各项政策的调整及变化,为新时期中拉关系构建提出了新要求,除了官方外交政治、经济贸易方面的交往,中拉普通民众对彼此的认知和态度也在向善向好变化。

政治经济合作共赢。本书的《中国不吹牛》《与“中国龙”跳探戈舞》《中国是拉美经济的“天使”》等文章阐述了中拉在政治经济层面的竞争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在政治上,中国与拉美国家的高层往来开始增多,深化了双方的政治互信,政党外交全面展开为双方关系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在经济上,双边贸易快速增长,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经贸与投资合作发展迅速,截至2018年,中国已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拉美成为仅次于亚洲的中国海外投资第二大目的地。在开发拉美市场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规避其政策多变、宏观经济形势不稳定、社会问题严重以及自然灾害多发等“国家风险”。

社会发展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延伸至拉美后,为其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创造了机会。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线路、阿根廷贝尔格拉诺货运铁路重建项目、牙买加南北高速公路项目等“一带一路”成果给当地百姓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把中国和拉美两块富饶的土地更加紧密地联通起来。2020年,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冲击下,拉美国家政党政要第一时间向中国人民致以深切慰问。随后新冠疫情在拉美地区呈加速蔓延态势,中国积极协助拉美国家采购防疫物资,并举行医疗专家交流会,就“抗疫”的阶段性成果为拉美地区提供中国经验。

人文交流持续友好互通的关键。2012年“美洲晴雨表”民意测验数据显示,拉美地区民众对于中国国家影响的评分只有66分,其中正面评价只占到63%,反映出当时相当一部分的拉美民众对中国的形象认知模糊、生疏甚至存在误解,同样,中国对拉美的认知也有问题。近年来,随着中拉人文交流日益加深,2016年“中拉文化交流年”成功举办,让中华文明与拉美文明交相辉映。中拉人文交流的道路越来越宽广,中拉民众间的交往日渐热络,中拉双方相互认知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善。2019年李克强总理出席中国—拉丁美洲人文交流研讨会,中拉人文交流取得了新进展。在应对中拉双方政商关系与彼此间认知度不对称的问题,毫无疑问,人文交流是中拉命运共同体之船的助推器。

王蕾: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