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0年新中国同古巴建交起,中国与拉丁美洲已有60年友好互通的外交史,尽管如此,中拉之间的相互了解还不够深入,尤其是除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之外的普通民众对于拉美国家知之甚少。《感受拉丁美洲》(江时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一书,以通俗易懂的笔法,通过100篇小文章,从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和历史等领域介绍拉丁美洲,对于加深中拉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知、进一步推动中国与拉美国家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几个世纪前中拉贸易使者开辟联通东西两个半球的“海上丝绸之路”,到新世纪以来全球化的推进, 中国和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关系迅猛发展。中国与拉美(本文所指的“拉美”包括加勒比地区)分属地球两端,却是彼此最亲密的伙伴之一,从政治、贸易、文化到旅行、追星、美食等不同层面紧紧相依。2018年1月,中国-拉共体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发表《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特别声明》,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延伸至拉美,中拉关系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实现了新的历史突破,拉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伙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拉双方将面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更加频繁的交流,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拉美间公共外交提出了新的问题。

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对拉美国家存在一些误解,其原因如张森根教授所介绍,国际问题专家李慎之先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我们对拉丁美洲的认识往往是抽象的概念多于具体的知识,模糊的印象多于确切的体验。”如今看来,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在国际关系中,相互了解是推动双边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了推进中拉关系发展,解除误会、使公众接触更多有关拉美的知识至关重要。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正确传递本国形象、讲好本国故事是摆在所有公共外交研究者面前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感受拉丁美洲》一书主要从“破除误解”和“科普知识”两个方面介绍拉美,以让普通读者了解拉美为主要出发点。

拉丁美洲的曲解与理性思考

拉丁美洲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地区,也是一个容易被曲解的地区。长期以来一些学者、政府官员和媒体无意或有意贬低拉美,给拉美形象传播带来了困扰,也影响着其他国家民众对拉美的评价。空间上的跨洋隔海与历史上的疏于往来,使中国与拉美之间相知甚少,因此破除民众对于拉美的曲解和误会至关重要。正如拉丁美洲的谚语所言,“说好的不要锦上添花,说坏的不要节外生枝。”《感受拉丁美洲》一书不偏不倚地试图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等方面解释人们对拉丁美洲地区存在的误解, 如《不要贬低拉美》《不宜使用“拉美病”的提法》《莫名其妙的“1000美元门槛”》等文章为读者客观认识和评价拉美提供了“真相”。

拉丁美洲历史上存在的曲解

深入了解、排除误会是解决两地间交往与相知程度不对称的有效路径,本书从解构视角出发对拉丁美洲地区存在的误解进行了阐明。正如江时学教授所指出的,学术界当下应该关注拉美研究领域中的问题之一就是拉美的社会问题。“拉美的社会问题根深蒂固,危害性不容低估。因此,认真研究拉美社会问题的根源,既能把握拉美社会的发展方向,也能使我们在应对社会问题时汲取一些经验教训。”解除误解是走进拉美社会的第一步。

在政治发展方面,“民众主义”被指为阻碍拉美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实际上“民众主义”也具有积极意义。本书指出,“民众主义” 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精英政治和寡头政治的势力范围,有利于强化政治文化的多样性,二是有利于减少社会中的不公正。应当肯定“民众主义”以人为本的核心,不能将政策偏差片面地归咎于此。拉美发展中的的问题长期以来却被冠以“拉美化”“拉美病”等破坏民众情谊的污名,但实际上每个国家在发展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书对有偏差的论点皆进行了实证性辨析。

在经济建设方面,拉美存在着“中等收入陷阱”“100美元门槛”以及拉美进口替代战略的得失之辩等易引起误解的惯用说法。以“依附论”为例,部分学者认为资本主义带来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和不平等的交换是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原罪,拉美地区发展中国家如要取得发展、不受或少受发达国家的剥削,就应该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脱钩”。本书指出“依附论” 观点与现代化理论的观点大相径庭,在全球化时代,国家间互联互通、合作共进是必然选择,“依附论”在拉美地区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将走向瓦解。

在民族人文方面,存在对拉美的偏见和模式化的看法。本书介绍美国学者芭芭拉•克鲁兹曾对美国7至12年级的教科书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些教科书对拉美人的特点描写基本上是懒惰、消极、不负责任、自相矛盾、贪婪、兽性十足和狂暴,据此可以看到拉美民族形象被扭曲化的事实。拉美文化也常被一些学者贬义化评述,他们认为拉美文化“反民主、反社会、反进步、反创新以及反劳动”,是造成拉美无法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书《不要贬低拉美》一文描写了拉美民族和文化的闪光点,如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 文学作品有着不可否认的艺术造诣,拉美的足球文化值得借鉴与学习,且拉美人民社会公德水平不似谣传中那样低劣。本书还从拉美地区文化差异、文学艺术等方面,以现实经历为依据,揭开蒙在拉美民众身上的纱幔。

存在曲解的主要原因

首先从外因分析,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不排除存在一些势力恶意曲解、抹黑拉美形象的情况。《感受拉丁美洲》一书兼而有之地对待“依附论”“世界体系论”或“现代化理论”,不先入为主将某种国际上的固有观点当做评述拉美的依据,而是从历史现实出发进行叙述与评论。同时兼顾文化和其他非政治经济因素,引导读者在历史变迁的长河与世界的空间中观察拉美。

其次从内因分析,拉美国家发展中遗留着诸多复杂且顽固的问题,历史遗留问题成为其在形象构建中的负面因素。其中影响比较恶劣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权威的缺失,政党政治欠完善与社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使少数国家难以保持政局稳定,更有一些拉美国家总统于民众示威中下台。二是“腐败”的标签,根据2018年至2019年期间“美洲晴雨表”的调查结果, 来自20个拉丁美洲国家的约3.1万人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政客和政府机构变得比原来更加腐败。三是民主化进程缓慢,拉美存在着选举舞弊、暴力斗争等问题,且民主很难落实到贫困地区。四是社会治安恶化,暴力犯罪率不断增加。拉丁美洲在发展中没能及时解决问题,终将成为形象构建的阻力,并影响他国民众对其的好感度。

再者,文化差异影响下的跨文化交流为拉美形象的传递增加了难度。比如本书中关于“民粹主义”和“民众主义”的论述指出,在汉语中这两者的含义不同,学者们偏向“民粹主义”适用于欧洲政治,“民众主义”适用于拉美。但在外语中,这两个术语是同一个单词,这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翻译显然会引起歧义,并在媒体传播中放大误会。跨文化交流要注意文化差异,注意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信仰等习惯,尽量做到入乡随俗。拉美的历史教训也为中国讲好本国故事、传递好本国声音提供了经验。

本书秉持实事求是的立场,指出拉美地区部分国家正面形象缺失的现状,一方面是引导读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曲解中的拉丁美洲,既不能模式化,也不能直接撕掉标签而不去探索深层逻辑;另一方面是为继续研究拉美地区未来改革发展、形象构建等领域提供了可追踪的研究方向。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