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援外资金要向民生倾斜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不发达国家,各国对改善民生需求迫切。我国过去在援外中较为重视标志性大项目、基础设施工程, 投资较大,但沿线民众接受中国援助的切身感受不强。因此,要借鉴国际主要发展援助机构经验,推动国际援助更多向民众关注的粮食、饮水、医疗、养老、教育、培训、应急救援、防灾减灾等民生领域倾斜,增加沿线民众对中国的直观感知度,争取民心。援外项目要注意性价比,要更多地投入到沿线民众需求急迫或“授人以渔”的项目中去,发挥好援外资金“花小钱、办大事”的作用。我国援外民生项目要注意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发展援助机构的合作,从“单边作战”更多转化为“联合作战”,发挥“杠杆效应”,力争撬动更多国际援助加入由我国设计推动的项目,进一步扩大我国援外影响力。

创新外宣工作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层次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我国在全球的要素配置需求和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从单纯依靠国内到更加强调国际合作,更加强调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适应这一新形势、新背景、新任务,我国宣传工作也需进行调整,首先要从过去重点在内宣转变为内宣与外宣并重,要采取更加灵活的、社会化的办法,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更多沿线民众能够接纳“一带一路”,从心底认可中国。可考虑往驻外使领馆多派驻熟悉外语、文化等方面的人才,扩大一线外宣工作队伍。其次要巩固和抢占国际道德、道义制高点,我们一直以来积极倡导的和平发展、减贫脱贫、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人道主义、文化多元、自由贸易、互利共赢、多边主义等理念,在全球有很高的认可度,这些大旗要继续高举、高打。第三要研究和沿线国家建立对外宣传的协同机制,以共同发布白皮书、共同召开记者招待会、共同开辟新节目新栏目等形式,对“一带一路”建设进展、债务情况、未来展望、民众获益等情况进行权威发布,正面回应少数媒体不实指责。第四要积极吸引社会机构参与到外宣中来,更多地让民众、企业、社会媒体去讲“中国故事”。第五要更多使用Twitter、Facebook、微信、微博等新兴互联网媒体。中国有8亿多网民,在信息时代就会有8亿多个“自媒体”和“外交官”,要改变范式化、刻板化、“脸谱化”的传播方式,使宣传内容更易被沿线民众所接受。

推动汉语向海外传播

民相亲首要在于语言相通,为使沿线国家更好地了解和认可中华文化、中国理念,需要积极推动汉语向外传播,让更多外国民众会讲汉语。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投资贸易规模的扩大,经贸往来更加频繁,一些国家涌现出从高层至民间的学汉语热,要利用好这一潮流。现在我国在外建设的很多孔子学院遭到西方和东道国的抵制,认为是我国对外输出价值观的符号,可考虑将一些孔子学院转变成汉语培训中心,将中华文化、价值观以汉语培训的形式隐性输出。要吸引更多外国人来华学习汉语,高校、社会多组织汉语教学和培训工作。政府在汉语传播中大包大揽容易引起国外反弹,政府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一些社会机构在海外建立汉语培训机构,不统一命名、不统一挂牌,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努力形成示范项目,带动国内外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到汉语传播中来。

加大面向国外的教育培训力度

推动民心相通要做好“教育外交”,努力培养熟悉中国、认可中国的知华派、友华派、亲华派。要扩大沿线国家赴华留学规模,增加对沿线落后国家在华留学的奖学金和生活补贴,吸引更多留学生、交换学生、访问学者来华学习。加强对沿线国家政府官员、高校教师、媒体人士、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帮助沿线国家培养友华的高级人才。鼓励国外著名大学在华设立分支机构,也鼓励我国有实力高校在外新办分支机构,鼓励中国与沿线国家学者相互到对方国家任教。同时,要注意在我国培养一大批既懂小语种,又懂沿线国家经济、法律、文化等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加强我国在海外企业和员工的管理

我国在海外投资企业、驻外员工是密切与东道国社会联系的重要媒介和纽带,是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代表,必须规范我国在外企业经营,促使企业和员工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有关部门可根据企业赴外国别的不同,定期分别组织义务培训活动,为投资者、经理人、员工系统讲解东道国投资注意事项,培育企业合规意识。由中央企业带头,打造一批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与当地政商关系清楚透明、与当地民众关系融洽的标杆典范,在舆论上加强对这些标杆企业的宣传力度。建立海外信用黑名单制度,对凡是违反当地法律法规的企业和个人纳入黑名单,该名单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失信人名单联网。加强与东道国政府的沟通协调,对我国在当地投资企业和驻外员工进行协同管理,推进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

推进外事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民心相通要创造更加有利于交流的制度环境,为国际交流松绑解套。要积极推动对更多国家实行免签和落地签制度,推广数字签证,为更多国家民众来华创造便利。赋予我国国有企业、基层政府、科研机构更大的外事管理权限和更加灵活的外事管理制度,对在沿线国家的交流、调查、谈判等活动给予更加宽松的条件,放松国家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的审批限制。完善对跨境婚姻、跨境劳务、在华留学的管理办法,探索对外籍人士加入医保、社保等予以突破。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放开国际教育、国际医疗等领域的外商准入限制和投资股比限制,为外籍在华人士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配套服务。

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文体产品

文体产品是增进民心相通的载体,是推进民心相通建设的重要抓手。我国应与沿线国家共同推动艺术、旅游、体育、科技、传媒、影视、历史、考古等文体领域的合作,组织更多艺术节、旅游节、博览会、影视展、重大体育赛事等文体活动,形成丰富多样的文体产品,将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化产品翻译成当地语言分享给沿线民众,也将沿线各国优秀的文化产品引进回国, 增进民众的相互了解。

加强国别研究

民心相通涉及国家广泛、关联领域众多,为更好地明确建设思路、找准发力点、实现更好效果,需持续深入开展研究。要针对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党派、不同阶层、不同习俗、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群体等制定差异化的民心沟通政策,研究不同群体的关注点、利益诉求、我们应采取的措施和宣传方式。要加强沿线国家的国别研究,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对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的全方位研究,开展对沿线国家各行业投资机会、投资风险的研究,开展长期持续性的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对方是民心相通的前提。要建立智库和研究机构的国际合作网络体系,加强国内外研究机构间的交流,着力引进一批了解沿线国家国情、熟悉当地法律法规、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国专家,使国外智力资源能够为我所用。

梅冠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世界经济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博士。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