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必须要妥善处理好政府与社会、“软联通”与“硬联通”、全局和重点、“引进来”和“走出去”、精英与民众、投入和产出、内宣和外宣、与西方主要大国这八对主要关系,要在援外、外宣、汉语传播、教育培训、海外企业和员工管理、外事管理体制、文体产品、国别研究等八大领域整体发力,高质量推动民心相通建设。

“一带一路”提出六年多来,民心相通建设取得突出进展。沿线各国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传媒、旅游、扶贫等各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各国政府、政党、议会、地方、企业、高校、智库、媒体、协会等各类组织紧密互动,各国民众往来更加频繁、人文交流更加深入,初步形成了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文明共荣发展态势。未来随着“一带一路”由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民心相通也必须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处理好八方面关系,完成好八大领域的重点任务。

要处理好八方面关系

要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民心相通关键在“民”字,要着重发挥好民间、社会的力量。政府在民心相通中要扮演好“引路人”角色,要善于用“看不见的手”来引导建设方向、舆论走向,协调沿线国家政府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解决一些民众关心的问题。社会要更多地承担“民心相通”建设中的具体工作,既可以缓解沿线国家的疑虑,也会发挥更好效果。

要处理好“软联通”和“硬联通”的关系

“一带一路”建设要坚持“软硬兼施”,推动“软联通”和“硬联通” 双轮驱动,不可偏废。“硬联通”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但需要通过“软联通”把这些项目给东道国带来了哪些好处、如何让沿线民众获益清楚地表现出来,以更好地拉近民心。“软联通”也不能空口说白话、口惠而实不至,需要有“硬联通”实实在在的项目为支撑。既要干得好,也要说得好,还要让沿线民众理解得好。

要处理好全局和重点的关系

民心相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久发力、久久为功,当前民心相通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应铺开面、撒芝麻,需要聚焦重点、找准发力点、形成突破口。一方面,民心相通应聚焦重点国家。一些沿线国家与我国政治互信度高,地缘相近、文缘相通、血缘相亲,开展民心相通工作相对容易一些,有些国家与我国宗教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很大、有地缘冲突矛盾, 则需要逐步做工作。另一方面,民心相通也需聚焦重点领域。可着重在教育、文化、艺术、旅游、体育、科技、传媒、影视、卫生、民生等与各国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增进交流合作,增强民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要处理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

民心相通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双向交往、交流、交融过程,既不能一味地强调以“洋”为师、以“洋”为重,而忽视我国民众的利益关切、情感关切,也不能一味地强调中华文化输出。文化文明没有高下、从属之分,民心相通是相互平等的。既要注意引进沿线国家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要推动我国优质文化产品向国外传播,让世界认识中国,从而形成双向对流的信息流、文化流、情感流,发掘各国民众在文化情感方面的共同点、结合点,找寻民心领域的最大公约数。

要处理好精英和民众的关系

在一个有效治理的国家,精英阶层都是决定国家发展方向、政策制定、经济建设、舆论走向的关键阶层,做好沿线国家精英阶层的工作,推进与精英阶层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对于推动民心相通建设至关重要,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沿线国家中下层民众的作用。当今世界民粹主义正呈蔓延之势,中下层民众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政治力量。过去我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较为重视与精英阶层的接触,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众的影响力,不乏一些深刻的教训。在推动民心相通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与沿线国家精英和民众的全方位交流,不能顾此失彼,特别要多注意倾听中下层民众的声音,引导资源项目向民生倾斜,既要走“上层路线”,更要走“群众路线”。

要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民心相通并非经济项目,具有完全不同的投入和产出特点。其投入并非越大越好,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难以争取民心,反倒是贴近民生的“小而精”“小而美”项目更有可能收获较好效果。其产出也不是体现为投产即见效的直接经济效益,而更多地体现为长期的社会效益、间接效益, 因此不能简单地用经济评价方法来评估民心相通的建设工作。推进民心相通要着眼长远、立足基层,不片面追求投入规模,应更多地研究如何用好小规模、分散化资金,精心设计和组织好能够贴近沿线民众需求、对方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民心项目。

要处理好内宣和外宣的关系

我国基于历史传统、文化习惯、政治特点,在内宣中较为强调统一的宣传口径,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实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合力是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意识形态、文化特点与我们大不相同,简单地把内宣方式复制到国外,难免让沿线国家民众觉得“一带一路”的宣传格式化、“脸谱化”,难以打动人心。外宣与内宣工作特点不同,要注意宣传方式的灵活多样,要内外有别。我们还面临着与一些发达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博弈,必须创造更加为沿线民众所喜闻乐见、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的外宣方式。

要处理好与主要西方大国的关系

“一带一路”提出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提出质疑,表现出焦虑态度,这根本上是担心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可能会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影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主导权和既得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美强我弱、美攻我守是基本态势,因此推动民心相通必须妥善处理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一方面,对沿线国家开展外宣时要强调开放、包容、普惠、融合,不要强调斗争、革命、站队、排外,注意不要把中国与美国、与西方对立起来,多拉上西方国家参与到民心相通建设中来,缓解西方国家的疑虑。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进与美欧等西方国家的民心相通建设,多沟通交流、增信释疑,如果能够提升互信程度,美欧等西方国家也可能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积极力量。

综上,“一带一路”从“形”到“势”,重在民心相通。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诚相待,坚持因地制宜、灵活施策,坚持全局谋划、重点突破,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坚持贴近民生、弘义融利,坚持包容分歧、寻求共识,坚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在教育、文化、艺术、旅游、体育、科技、传媒、影视、卫生、民生等领域整体发力,不断推动组织方式和工作机制创新,推动沿线各国民众实现目标相通、理念相通、情感相通、文明相通,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民意基础。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