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应以短视频为突破口优化新闻发布策略

结合当下我国新闻发布面临的挑战与短视频的快速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优化新闻发布短视频应用策略。

第一,应用策略的互补性。短视频之于传统的新闻发布会是取短补长, 应充分发挥长视频和短视频特长形成优势互补。在短视频的实际应用中,可以采取两种互补策略:横向互补和纵向互补。横向互补是指利用短视频将新闻发布会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当下新闻发布会内容的传播多是由新闻机构依据新闻原则在长时间的新闻发布会中找亮点,然后进行加工编辑, 开展融媒体传播,但其发布内容不一定与发布者意愿相契合。新闻发言人团队可主动对新闻发布会的内容进行短视频二次创作,突出发布会中的关键内容,主动开展议程设置。另一方面利用短视频提高新闻发布的灵活性。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时间紧凑、情况不明等因素造成了权威信息空白,为谣言滋生提供了土壤,新闻发布可以采取短视频的形式更加灵活的发布信息,提高信息发布的效率,助力第一时间以权威信息与公众沟通。

纵向互补是利用短视频对新闻发布会的内容进行解释、补充说明和加强互动。新闻发布会的流程虽然是经过安排的,但是在记者答问环节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对新闻发言人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后疫情时代,社会方方面面都牵涉其中,除了专家成员,政府官员、社会人士都走上了新闻发言台,在未经专业训练的情况下,其应对能力稍弱,使得新闻发布会的水准不够稳定。因此可以针对在发布会中未明确回答,未清晰回答的问题以及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后期短视频的形式做解释或者补充说明。

其二,传播策略的共情性。随着疫情的缓解,各行各业复工复产进入正常轨道。举国之力与疫情斗争的主要矛盾也在社会步入正轨的过程中逐渐转移,就业、中小企业发展等问题逐步显现,新闻发布不仅要及时回应民众关切议题,也要进行情绪引导。虽然短视频在某种程度上是情绪传播至上的产物,较小的信息容量无法清晰的传达完整事实和理论,还极易造成断章取义的后果,但是短视频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情绪,情绪会促动转发,形成情绪感染。因此在后疫情时代,新闻发布可以借助短视频,提升共情性,突出信息回应的同理心。

一方面,在新闻发布会中,新闻发言人的表达可以适当加入情感因素, 采用更加接地气兼具简介性地表达某一观点,以便更适合短视频的话语规则。另一方面新闻发言人可以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与受众进行互动,如国家卫健委专员焦雅辉在发布会中以既专业又清晰易懂的发言获得了广大网民的认可。网络中有很多关于焦雅辉采访和发布会发言的短视频,在短视频中其所展现的形象多是“亲切”“动情”“哽咽”的画面,让很多网友动容。新闻发布会如能通过短视频加强新闻发言人形象的塑造,将能够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建立更强的情感联系。

其三,新闻发言人素养的全面性。视频是一种多媒介的传播形式,涵盖了口语、画面、环境等各方面的要素,多以电视直播为新闻发布会现场,有任何异样都有可能被网民捕捉。同时短视频的传播环境多偏好于碎片化的信息点获取,感官刺激强的画面和浅显易懂的表达。因此,新闻发言人必须全面提升媒介素养,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镜头的表现力和短视频的传播意识。

结语

从社会发展的整体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制度的相对惰性使得社会现实与社会预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民众很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从而易借社会冲突、突发公共事件等社会话题为自己争夺话语权。后疫情时代,虽然疫情总体得到控制,但社会仍存在撕裂的潜在危险,如何重建信任、构建命运共同体是后疫情时代的重大课题。

突发公共事件外在的危害有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恐慌和谣言,因此增强信息的确定性成为破题的关键。贾雷德·戴蒙德在新作《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中提到,个人、团队、企业、国家,乃至世界都有面临危机和压力的时候,无论压力来自内外,都需要选择性地进行改变,这里的关键词是“选择性”。对政府来说,利用短视频优化新闻发布是促进信息及时、公开、有效传播的“选择性”结果之一。一方面,新闻发布会依然是突发公共事件中沟通政民的关键渠道,甚至受疫情影响,发布会将逐渐常态化、日常化。另一方面,短视频化也是符合新闻发布会应对危机的新方法,借助短视频的特有优势,新闻发布将通过新的方式传达现实,构建联系,重建信任。

杨懿: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郭富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