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高度易传播性在各国民众间引起了不同程度的恐慌,国际舆论场上也出现了部分抹黑中国的论调,疫情不仅仅是对中国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对中国整体国家治理能力、公共外交话语权的一次考验。“如何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如何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如何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疫情公共外交的三大主题。“认识中国、认可中国和认同中国”的原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实践成为做好疫情公共外交的关键。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迅速演变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在这场疫情防控斗争中,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 及时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信息,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加强国际合作, 努力防止疫情在世界扩散蔓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与疫情相伴的也有恐惧与歧视。疫情的高度易传播性在各国民众直接引起了不同程度的恐慌,更有国家和地区通报了针对中国的粗暴歧视,激起新一轮的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梳理了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际舆论场上八类抹黑中国的论调:第一,“经济骤降”论,例如《纽约时报》2月11日发表题为《“就像中世纪的欧洲”:新冠疫情重创中国经济》的评论文章就表示,疫情使得中国经济基本处于停摆状态。第二,“中美脱钩”论,例如,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1月31日对福克斯商业频道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有助于加速工作岗位回流北美,其中可能部分回流美国,部分则流向墨西哥”。第三,“国设崩塌”论,例如德国之声2月6日以《这不是冠状病毒,是“官状病毒”》为标题,声称中国治理体系不是现代治理体系,因此才会如此“不堪一击”。还有一些海外社交媒体,网友模仿“人设崩塌”一词,编出“国设崩塌”论,用以污蔑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崩塌”,嘲讽中国无法按期实现全面小康。第四,重提“东亚病夫”论,典型代表为《华尔街日报》2月3日刊登的题为《中国是真正的东亚病夫》的文章。第五,新“黄祸论”,2月1日,德国发行量最大的严肃时政类周刊《明镜(Der Spiegel)》在其出版的最新一期封面上写着“新型冠状病毒”,并用一行黄色大字写着“中国制造”,还用副标题“当全球化成为致命危险”表明对全球的危害。第六, “新1984”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采用了大量的高科技手段来控制病毒的传播。2月20日,“美国真实政治网(Real Clear Politics)”刊文, 认为中国政府为了让中国迅速现代化和富裕起来所展现的决心和采取的政策措施有点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类似。第七,“生化武器”论,例如1 月31日,美国共和党反华参议员汤姆·科顿发推特要求美国政府立刻“封杀中国”,要求所有美国人逃离中国,甚至还宣称病毒是武汉实验室泄露的“生化武器”。第八,“世卫偏袒”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对中国防疫成绩的肯定被某些外国媒体说成“偏袒中国”。2月12日,谭德塞再被提问是否受到中国的授意和压力而一直试图褒扬中国,谭德塞对此进行反驳并表示不满。第九,疫情不透明、耽误世界论,美国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莱恩3月11日说,中方在疫情爆发之初进行了掩盖,这是耗费了国际社会两个月的时间来作出反应。第十,赎罪论,中国积极援助其他受疫情折磨的国家,是为了替自己赎传播世界病毒的罪。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26日召开会议指出,“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是发挥我国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要继续同世界卫生组织紧密合作,同相关国家密切沟通,分享防疫经验,协调防控措施,加强对外宣介和公共外交,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

“如何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如何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如何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疫情公共外交的三大主题。

从大历史看新冠肺炎疫情

2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如果未来的历史学家来记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会怎么写?我尝试把它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句话,疫情是对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的一个大考验。去年底, 中国提出了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命题,现在就出现了新冠肺炎这样一个大的考验。考验当然要辩证的看,如果能够把暴露出来一些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的问题,进行很好解决的话,这对我们改革和完善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习近平主席近日在与巴基斯坦总统伊姆兰·汗通话中指出,“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及时总结经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第二句话,疫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大插曲。之所以说是大的插曲,不是根本性的扭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就是因为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都是暂时的,并非不可逆的;而且要辩证看待,不能只看到负面的影响,还有很多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如数字化医疗、数字化教育、数字化办公、数字化传播、数字化交易、数字化物流、数字化娱乐已蔚然成风,正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疫情助推了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转型,加速了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生物医药的创新和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次,以及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话语权。这正印证了那句俗话——“凡是不能打到我们的,必将让我们更强大”。

第三句话,疫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大实践。习近平主席同几十位外国领导人通电话时均强调,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抗击疫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个案。截止3月5日,170多个国家领导人和4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负责人向中国表示慰问和支持,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民间团体向中国捐赠医疗物资。韩国总统与习近平主席通话时说:“韩中是近邻,中国的困难就是韩国的困难。”日本援助物资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些都是东亚“共生”思想的鲜明体现,有助于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病毒不分国界,只有世界同时消灭之,抗疫战才成功!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当前中国在疫情中心采取的高强度措施,为世界创造了防疫窗口期。解放全人类恐惧,才能解放我们的恐惧!我们呼吁,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