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视域下的软实力

本书作者将第五章节命名为“公共外交与软实力”,并将其中的第三十一、三十二节命名为“对软实力的误解”和“软实力的灵活应用与公共外交”。软实力,指的是相对于一国的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硬实力而言,软实力是一种吸纳、同化的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它有三大来源,分别为对外政策、文化和政治理念。作者对软实力的论述笔墨不多,但引发了对软实力的思考。

一是要重视硬实力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学界和政界主张通过使用各种媒介传播理念、打造品牌,培养以国家整体概念为主的软实力,而故意忽视硬实力。“他(约瑟夫·奈)比谁都了解硬实力的重要性”,是作者在书中尖锐指出的重要前提。发挥好软实力的基础是拥有在军事、科技和经济领域内过硬的硬实力,要能够在全球或者地区范围内拥有重要的话语权、行动力和创新力。综合我国公共外交现状来看,应加强在全球和地区安全中发挥好维护和平、推动发展的作用,展示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良好形象。如从国家整体层面指导海外企业解决在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遵守当地公序良俗,在日常运行和产品生产等方面打造好中国企业品牌,塑造好中国企业形象;鼓励国内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利用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战略机遇期,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率能力,提升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力,让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硬实力的内核。

二是用辩证思维看待软实力。定义“软实力”的时代背景是“冷战”即将结束,世界各国公众对美国文化和制度的羡慕似乎达到了福山、布热津斯基等人的预期。正如加拿大学者弗雷泽在《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中认为“麦当劳的大金顶,是很多国家青少年规避本国传统价值的港湾”。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主张的“普世价值”,和在中东、北非等地进行的一系列主张“自由、民主”旗号的活动, 带来的往往是长期的动荡和混乱,而由此衍生出来的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等问题足以说明美国软实力的片面性。

三是创新性思想是软实力的源泉。在全书的结尾处,作者引用了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一段话:“我们待人要心存善意,而非恶意。比起掠夺土地、剥削压迫,这样做能取得更大的回报。”结合现实,不难发现很多成功的公共外交案例是“重视推进更具有普遍性的国际利益——可持续发展、人类安全和保护的责任等”。作者引用挪威作为例证,他指出,“挪威人口不足500万,没有具有影响世界的通用语言和产业,没有国际电台,连欧盟成员国都不是,但是它们通过调解国际纷争、维护世界和平或举办诺贝尔文学奖等实际活动,展现了维护世界和平、致力于国际贡献的国家形象。”不难看出,挪威获得公共外交的成功,归因于其对人类社会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破解方案的密切关注。回归当下公共外交实践活动,几乎都在用本民族的思想来帮助其他国家的公众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也会促使部分公众开始思考两种文化间的差异,特别是在遇到争议问题时,公众能够尝试在个别问题上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就当下我国公共外交而言, 不仅要善于讲好今天的“中国故事”,而且还要用好我国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科技发明来讲好“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的故事,其中还要继续发扬同国外知名媒体合作的精神,为前来中国的国外受众能接受的方式开展叙事。此外,也要善于发掘中国为当今世界提供优质公共产品的点滴故事,展示出一个“有国际担当精神的大国”的形象。

结语

本书以“二战”后美军对日本的占领为切入点,将研究的重点延伸到美国,再对软实力等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本书需要读者对美国和日本在特定时期的国内外政治环境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需对书中列举的环境作深入分析, 才能从中发现内在规律,进而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公共外交的启发思路。

王强:山东省创新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丁锐:山东省创新战略研究院干部。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