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政府对东盟国家的“价值观外交”强调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大力促进日本与东盟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青年公共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青年发展潜力大,青年公共外交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日本对东盟国家青年公共外交的基本内容和模式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加强中国青年公共外交的建议。

从20世纪60年代起,公共外交成为一个独立和系统的概念出现在学术研究中,在外交实践中各国也越来越重视公共外交的运用。二战后,日本开始从文化交流和宣传层面加强公共外交。在日本,公共外交又称“広報文化外交”,日语“広報”一词意指“公关活动”,日本在公共外交中重视对外宣传、文化交流、人员交流和对外援助。1996年,日本公布《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提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东南亚地区在日本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战后,日本通过经济外交改善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在构筑紧密经济关系的同时,日本也重视对东南亚国家的公共外交。1977年8月,福田首相访问东盟各国,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提出了日本对东南亚政策的基本原则,即“福田主义”。1997年1月, 日本首相访问东南亚时, 在新加坡发表了被称为“桥本主义”的政治演说, 特别强调要与东盟“建立丰富多彩的文化合作和交流关系, 通过文化交流进一步培养亚太地区共同体意识”。安倍执政后,在2013年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提出日本对东南亚外交新的五项原则。该原则基于“价值观外交”,强调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安全、经济和人文联系,同时强调进一步促进日本与东盟各国年轻人之间的交流。

青年公共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万学军在《发挥青年优势,推动公共外交》中提出青年对外交流在公共外交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朱峰和柯银斌在《试论青年之于公共外交的战略意义》中提出,青年外交是指以政府的规划为背景的青年群体与青年组织的公共外交活动,它包括政府青年合作和青年民间交流。陈国韵和钟新在《青年交流模式与公共外交效果分析—— 以“韩中青年领导力项目”为例》一文中提出,青年公共外交对两国关系的当下和未来都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为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储备力量。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青年外交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已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且学者们通过不同类型的案例来分析青年公共外交的模式和效果。

本文尝试研究以下三个问题:其一,日本对东南亚的青年公共外交的发展及现状;其二,日本对东南亚青年公共外交的模式;其三,日本对东南亚青年公共外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对东盟青年公共外交的现状

联合国《2018年世界青年报告》指出,当前全球青年人口总数为12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16%,到2030年,世界青年人口总数将达到13亿。青年群体具有精力旺、创造力强和发展潜力大等特点,“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青年之间的交往对构建国家间友好关系有重要意义。青年公共外交则为促进各国青年之间交往提供了重要平台。青年公共外交是以青年为对象, 以青年交流为载体,改善本国在对象国青年中的国际形象的外交活动。

日本对东南亚的青年公共外交主要分为四类,即文化交流、青年交流、教育合作和教育援助。在文化交流项目中,既有推广国际日语教育、传播日本文化的活动;也有根据对象国的文化特点开展的文化交流项目。1974年, 日本政府依据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签订的联合声明,开始实施“东南亚青年之船”项目。该项目由日本内阁府青年国际交流担当室负责,之后文莱(1985年)、越南(1996年)、老挝(1998年)、缅甸(1998年)和柬埔寨(2000年)也加入到该项目中。每年,“东南亚青年之船”活动大概持续40天时间,到访4个东南亚国家。2018年10月24日, “东南亚青年之船”项目在日本举行了该年度的欢迎仪式,之后,开始了在日本国内5日4晚的地方访问活动。各国青年分别访问了山形县、福岛县、枥木县、神奈川县、山梨县、新泻县、长野县、爱知县、奈良县、冈山县、山口县等,通过书法体验、茶道体验、烧烤制作、织布考察和学校访问等活动体验日本地方文化。而在教育合作中,日本一方面在东盟合作框架下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另一方面日本也不断向东南亚国家派出教育人员,帮助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本国际合作机构(JICA)通过东盟种子网络计划(ASEAN:SEED-Net),自2003年至2015年,使1100位东南亚国家学生获得高级学位,完成700项共同研究,发表了1000篇左右论文;另外,也建成了日本和东南亚各国间600多位大学教师的人际关系网(东盟国家大学教师400人、日本大学教师200人),强化了日本和东盟在大学领域青年教育的合作关系。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