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开展公共外交之不足

尽管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开展公共外交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主体上,对哈萨克斯坦开展公共外交的人力越来越多,但是仍缺乏擅长哈萨克语或俄语的人才。由于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语言是哈萨克语和俄语, 掌握英语的主要是少数的精英阶层,大多数人不懂英语,因而,英语的报刊受众不广,而我们的俄语版本报刊数量很有限,哈萨克语的报刊更是寥寥无几。

在对象上,虽然政府部门热衷“丝绸之路经济带”,但是民间包括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了解很少,他们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古代丝绸之路”上。连“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倡之地的民众都不大了解, 那么其他地区民众的认知度可想而知。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传播任务还非常艰巨。

在内容上,即使有一些民众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一定的了解,也仍停留在两国做生意、商品贸易上。这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严重不匹配。

应对策略

首先,要增加开展公共外交主体。尽管两国地理上邻近,但是人员往来不算多,每年两国人员往来50万人次,赴哈的中国人中,除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外,主要就是中石油、中石化、中建集团、中铁集团等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普通员工的外语能力以及知识层次有限,难以向当地民众讲解“一带一路”,因此,迫切需要增加专家学者,尤其是懂俄语的或哈萨克语的赴哈萨克斯坦的中小型城市推介“一带一路”。

其次,对接“一带一路”,不仅要向在华的哈国留学生讲解“一带一路”,而且要大力培养懂哈萨克语或俄语的人才。目前,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已经开设哈萨克语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哈萨克斯坦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哈萨克斯坦中心、大连外国语大学哈萨克斯坦中心以及西安外国语大学哈萨克斯坦中心已经建立。在此基础上,应扩大哈萨克语或俄语人才培养规模,鼓励各哈萨克斯坦中心与哈方开展更多、更深的学术交流。

再次,做好议程设置,突出“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强调“一带一路”不仅仅是贸易畅通,还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惠及民生的实在工程;“一带一路”不是输出落后产能,而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一带一路”不是一家独大,而是平等参与。

最后,挖掘更多的故事,重唤丝路记忆。在中哈关系史上,两国的人文交流有深厚的底蕴。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引用了冼星海、瓦莲金娜、鲁斯兰的动人故事,体现了中哈两国人民心心相印、亲如手足的关系,但是这些感人故事的传播力度还不够大。哈萨克斯坦的社会精英、大学生对华为、阿里巴巴、中石油比较熟悉,这些中国企业在当地也开展了不少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现在需要把故事挖掘出来并讲好。

张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公共关系学系公共关系方向博士。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