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手段现代化。在科学进步如火如荼且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谁掌握了最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谁就占据了先发制人、先声夺人的优势地位和先睹为快、先入为主的主动权。对外文化传播手段和影响力拓展方式的现代化,一方面要求我们紧紧跟随国际文化传播潮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和尝试国外的最新文化产品、设计理念、传播方式、途径与技巧,认真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开展文化创意活动和文化传播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 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利用他们所发明创造的现代化传播工具和技术手段。要特别充分地利用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平台为载体进行信息和文化传播的新媒体。被普遍视为“第五媒体”的新媒体,相对于演出、展览、赛事、广播、出版、电影、电视、论坛等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方式,包括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手机短信、车载电视、桌面视窗、幕墙广告、触摸媒体,等等,具有超乎寻常的传播速度和功效。

语言是对外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由于人类社会的语言分布和使用特点,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许多内容必须借助于受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来进行。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外传播机构和队伍的外语培训工作,要不断提高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专业人员的外文水平。对于全面提高对外文化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而言,对外传播语言现代化至关重要。要大力发展先进的和尖端性的文化科技,要制造和引领文化传播技术领域的革新潮流,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文化传播技术、经验和范式。 

第四,方式本土化。对外文化传播活动必须因地制宜,因国施策。要充分了解并切实尊重国外文化市场环境,包括文化贸易运行规则、人们的审美情趣与习惯。我在中亚工作时,曾经遇到这样的事情:国内某大学一个演出团体到Y国进行友好演出,不知出于何种考虑,竟然连续唱了三首H国民歌,Y国在场官员和观众甚是不解。第二天演出时,Y国官员无一人到场, 中方访问团组竟然不知是何原因。也有些文化团体和个人到俄罗斯以外的独联体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或从事工作旅行时,常常情不自禁地流露对苏联解体惋惜,声情并茂地演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苏联老歌,令当地人十分不悦。可见,对外文化传播并非简单的文化消遣与娱乐活动,这是政治敏感度很高、必须注意民族情感与宗教情节的交流领域。有些演出团体到中亚地区穆斯林国家去访问,带去了充满佛教元素与情感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 应当说很不妥当。

由于体制机制甚至是法律法规方面存在隔阂,开展对外文化传播活动, 往往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不同程度的障碍和壁垒。切不要以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魄力无穷,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在任何地方都畅通无阻。传播方式本土化,这是对克服文化壁垒的重要渠道。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当地的市场环境,了解当地社会的文化需求,我们的文化对外传播之路才能走得顺畅通达。有一家中国民营公司在非洲许多国家创办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大量雇用当地员工,使用当地语言文字,以当地人普遍接受的方式方法,循序渐进地传递中国信息、传播中国文化,将传播本土化做到了极致,收到了完全“接地气”的良好功效。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对外文化传播是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要不断打造对外文化传播工作新格局,开拓对外传播工作新局面,还应深入研究并妥善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对外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外交乃至总体外交的关系问题;二是对外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观因素和意识形态问题;三是提高对外文化传播工作质量与加强国内文化建设相互统一问题;四是克服指导思想中口号式、教条式、灌输式思维积弊,防止简单复制国内文化工作方式方法问题;五是对外文化传播活动与吸收他国优秀精神文化成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沟通与文明互鉴问题。

总而言之,在当前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仍有一定市场,西方敌对势力用“文化扩张”“文化渗透”“文化侵略”等虚假概念离间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恣意破坏中国对外文化传播活动的情况下,我们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汲取教训,补足短板,通过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坚持开拓我国对外文化传播新路径和新局面,努力使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为人类和平发展、文明互通互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于洪君:本刊编委,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联部原副部长。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