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一带一路”的态度
因为“带路国家”精英多受西式教育,对“一带一路”的不少关切与西方类似:包括地缘政治尤其是中美地缘冲突、环境与劳工标准、政府采购、社会责任、腐败、债务、透明度,等等,即对中国意图的质疑。一方面,部分国外政界与学界将“一带一路”简单当作中国国内政策的延续,即为解决国内问题而配套的外交战略,如转移过剩产能,倾销国内商品等;另一方面,也将其看作中国试图改变现有地区和国际秩序、获得地区和全球主导权的国家战略,即中国试图改写国际规则,核心问题是规则导向还是发展导向?
“一带一路”强调“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服务、国际标准”,为什么西方人感觉是中国的政府工程呢?这是由“一带一路”初期阶段的沿线国家国情及基础设施建设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一带一路”之六大经济走廊沿线65国家中,有8个最不发达国家,16个非WTO成员国,24个人类发展指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如何能一刀切实行欧洲倡导的高标准市场原则?那就如同让小孩与运动健将一同赛跑,脱离实际。因此要实事求是,实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有机结合。中国主张,发展是解决所有难题的总钥匙;规则当然重要,但要不断成熟、循序渐进。中国改革探索出的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弥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短板,带来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桶金,通过养鸡生蛋而非杀鸡取卵,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同时培育新的市场。中国改革开放探索出一条工业走廊、经济走廊、经济发展带模式,先在沿海地区试点,继而在内陆港口城市和内陆地区试点推广,形成经济增长极、城市群,带动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现在,“一带一路”要让非洲市场以点带线,以线带片,从基础设施(港区铁路贸五位一体)互联互通着手,帮助非洲获得内生式发展动力,形成经济发展带,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脱贫致富。如果完全依赖市场,好比把孩子直接扔到大海里,结果可想而知。中国通过建开发区,先让孩子在游泳池里学会游泳,再畅游大海。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做法。
西方人担心“一带一路”重复他们过去所做的——殖民地。这种心理干扰着他们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与西医难认同中医一样,“一带一路”的中西(由于二元性,也就是中外)之争乃科学与艺术之争。针对西方世界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可以回复如下。
第一,先验论与实践论。秉持先验论的西方人,尤其德国人,很难认同中国的实践理性:以点带线,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合作的大格局。第二,线性论与辩证论。先摸着石头过河,到一定阶段才能顶层设计。第三, 统一论与阶段论。有些人拿中国国内问题质疑“一带一路”能否开放包容, 忽视了发展阶段差异:带路国家比中国发展阶段低,中国当然可以讲开放包容。第四,时机论与天命论。中国人笃信天命,不存在等什么都准备好了才干。第五,硬实力论与软实力论。软实力也是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