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当然,中国智库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自身组织建设与发展水平不足。虽然我们的智库在不断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但受时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智库制度建设等领域依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其次是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智库走出去也要受到地区与国际关系的影响。国际关系良好,我们与国外智库间的互动就可以更流畅,反之一系列交流活动会受干扰而暂停,当然,在一定情况下,越是政府间关系的僵硬,越是为智库实现走出去创造条件。察哈尔学会始终致力于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今年受到韩国萨德问题的影响,两国关系迅速转冷,随之而来的是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冰冻期,给两国都造成了很大损失,尤其是韩国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性比较大,萨德问题也引起了很多韩国民众的反对。在两国政府对话减少,民间交流降低的情况下,察哈尔学会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活动,通过智库外交、学院外交、宗教外交、艺术外交等,将中国人民的合理诉求向韩国各个阶层和领域传达,同时也倾听韩国方面的声音和想法,努力摸索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解决办法,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此外,中国智库走出去也容易受到当地社会文化风俗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智库在国内的操作办法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不一定行得通,这就需要智库在走出去之前进行充分的调研和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入乡随俗,创造出符合当地国情民情的智库之路。

关于中国智库走出去的建议

如何实现中国智库走出去战略,如何通过智库软实力锻造硬功夫?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智库走出去需要有大视野。中国智库走出去同样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愿意走出去,敢于走出去。智库走出去进行公共外交活动和理论研究既要符合中国的利益,也要符合该国家和地区的利益。既要符合当地政府机构的利益,也要考虑当地民众的利益。避免单纯依靠与当地官方、上层、政府建立友好关系,而不注重和善于与当地非政府组织、社区、行业工会及媒体等的沟通。“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相通”才是智库“走出去”提升国际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关键。

第二,智库走出去要有大担当。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全球第一,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展开,中国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智库“走出去”在数量与质量更上一层楼的同时,应进一步强化“国际智库”的意识,展现负责任大国智库的格局和担当。积极参与承担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资源消耗以及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困境的责任。这也是中国智库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所在。

第三,智库走出去要有大智慧。中国智库走出去不容易,在自身走出去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更要学会抱团取暖,一方面同中国其他智库研究机构携手开拓,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应对挑战;另一方面要同国外智库研究机构合作,尤其是目标国家和国际知名的智库研究机构与大学开展活动,借力打力,在参考借鉴学习成长中提升自己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还要找准时机,就国际热点问题、重大国际事件等积极发声,提升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传达智库思想和研究成果,乘势而为,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智库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能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我们希望,未来中国智库走出去将实现质量并进、内外兼修,通过开拓创新与智慧研发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破浪扬帆保驾护航。

张国斌:本刊编委,察哈尔学会秘书长。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