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作家、媒体人、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从1997年开始连续采访两会,采访过中日两国多位领导人。他通过《静说日本》、喜马拉雅app栏目《静说日本》等书籍和网络电台的方式主动在中国传播日本故事,帮助中国人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日本、了解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是他的独特之处。本次访谈让我们了解到徐静波在中国传播日本文化,为两国公共外交所做的努力和背后的故事,对我国媒体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或可提供借鉴。

《静说日本》的初衷

韩立勇:作为一个媒体人,您在喜马拉雅app上的静说日本栏目,出书《静说日本》,向我们国人讲述您眼里的日本社会,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初衷来做这样的事情?

徐静波:我是1992年去日本留学,在日本已经生活了26年。我的人生,前半部分是在中国度过的,后半部分是在日本度过的。同时我每一个月几乎都回国出差或者采访,因此常常会对两个国家进行比较,会发现有许多中国的文化传统与习俗,我们中国已经丢失,但是日本依然保留良好,而且还在生根开花。日本20年、30年前出现过的问题,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大问题。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把日本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好的经验做法,好的传统,介绍给中国社会,一方面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日本,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能够学习日本,少走弯路。

韩立勇:您觉得《静说日本》达到您预期的目标了吗?

徐静波:2016年底,喜马拉雅FM的编辑游说我开音频节目时,我还是比较犹豫,一方面,我没有当过播音员,加上是浙江人,普通话不是很标准,有地方口音,怕播不好。另一方面,自己是日本一家媒体的社长,平时事儿多,很难保证自己能够按时播出节目。

好在自己在日本生活工作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于恪守信誉:“答应过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于是从2017年初开始,不管是在海外出差,还是感冒生病,坚持每周三、周六播出二期节目。由于“静说日本”节目是完全不收费的公益性节目,因此没有收入,我在日本也请不起助手,所以每一期的节目,都是自己构思自己写稿自己录播,每做一期节目,都需要花费半天的时间。

正因为自己的坚持,而且内容寻求公正客观,这一节目被大家所接受,得到了许多听众朋友的喜爱。2年时间,收听人次已经超过了1亿。许多人从我的节目中,开始认识一个真实的日本,改变了对于日本的传统看法。许多人听了节目后放下顾虑来日本留学或旅游。也有不少的企业家听了节目之后,到东京来看望,希望给他们传授更多日本企业的经营之道。5月份,我在西安、成都、武汉作了三场讲演,每一场都有300多人自发来听,我感觉到了自己努力的价值。

日本能够给中国提供什么样的借鉴

韩立勇:您常常会把中国和日本做一个对比,比如您说日本的芯片,日本的共享单车,您觉得日本是能够给中国提供一些借鉴吗?为什么?

徐静波:日本这个社会,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它总体要比中国进步20、30年。同时,因为它比中国早几十年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也经历了中国目前最不愿意经历的经济泡沫崩溃的痛苦,因此这一个社会,它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自然在许多方面,要比中国来得成熟。

同时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企业的性质也有许多的差异,因此,日本是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政府给予企业的指点与扶助很少,企业必须自己拯救自己,自己养活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所以,日本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上,不仅做的主动,而且很有远见。譬如他们在10年前开始,就逐渐抛弃白色家电、电脑、电视机等传统产业,致力于AI技术与系统的研发,致力于高精密零部件的加工生产、致力于新材料的开发、致力于现代医疗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逐渐形成了日本新的尖端产业。所以,日本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做法,很值得中国企业学习。我作了这一档节目,也写了这一篇文章,在中国国内反响很大,大家看到了日本的软实力和踏实创新的精神,也发现了中日之间在创新领域的距离。

同时,在中国流行“共享单车”的时候,日本社会是恪守法律,以法律规范市场,坚决杜绝企业以“共享经济”的名义,占据人行道,违反《道路交通法》。日本认为,任何一件新生事物,如果只是让一部分人方便,而让另一部分人不方便,那就不能鼓励发展。“任何企业都不能绑架社会”,是日本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种保守的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新经济的发展,但是也维护了社会的良好秩序和市场秩序。中国正在走向法制社会,如何用法律规范市场,日本的一些做法很值得中国参考。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