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季风计划”自身面临的挑战

尽管目前印太地区局势难以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印度与泛印度洋国家在地域和历史文化上的紧密联系为“季风计划”的开展提供了基础。美国继续支持印度在亚太地区发挥积极地作用,印度与周边国家存在经济合作、打击恐怖主义、捍卫海洋安全的合作空间等因素也为印度推进“季风计划” 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季风计划”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也要注意到印度的外交战略也有着外在表现与实际效果之间的落差问题。“季风计划”亦存在诸多变数。

首先,印度自身实力不足。就其国内经济环境来说,不对外开放市场、适龄劳动力就业率低下、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使得印度短期内难以形成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此外,薄弱的基础设施一直是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且短期内难以改善。不容忽视的宗教矛盾和种族问题也已经成为印度社会现代化发展不可避免的挑战与威胁。(葛红亮:《莫迪政府“东向行动政策析论》,载《南亚研究》,2015年第1期,第73页)当前印度国内问题重重的状况,必将限制莫迪政府“季风计划”的实施程度。

其次,亚太国家对印度仍然心存疑虑。印度作为南亚大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对任何弱小邻国都是一种心理压力。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印度将其海军投放能力拓展至太平洋地区,使亚太国家认识到:印度仍然是南亚大陆的霸主,不要指望印度能成为维护本地区和平的力量。(陈继东主编:《当代印度对外关系研究》,四川: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282页)鉴于印度的渗透介入,亚太国家对自己在地区性事务中的份量表示担忧外,也必然会对印度为走向世界大国而制定的泛印度洋战略抱有戒心。

最后,印度势必受到来自地区大国的制衡。印度试图控制从阿拉伯海到南海之间的海域,坚持不允许外国干涉印度洋事务。鉴于亚太大国同样在该地区有着巨大利益,因而不会坐视印度在该地区的影响无限扩大。印度虽然是地区军事大国,但与参与亚太事务的其他大国相比,印度之所以能活跃在亚太地区究其原因是美国战略的需要。尽管美印地区战略互动的主流是协调与合作,但美国对印度仍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在亚太大国地缘竞合结构的复杂背景下,印度在推进“季风计划”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会面临大国竞争结果对其产生的冲击。

中国应对印度文化外交围堵的政策建议

印度通过“季风计划”将其战略范围延伸至南海,谋求扩大印度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增强战略主动性的做法已经触及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并且增加了“一带一路”在印太地区的风险。如果推进顺利,“季风计划” 在带来更多“印度因素”的同时,还将对印度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拓展产生特殊的意义。鉴于中印之间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竞争关系,莫迪政府在泛印度洋地区发动的文化外交攻势值得引起中国方面的高度重视。中国同印度作为崛起中的两个大国,具有国情的相似性和经验的可互鉴性,莫迪通过文化外交围堵“一带一路”的战略设计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启示。面对印度在印太地区的步步紧逼,中国必须重新审视与印度的关系,并针对其对华认知和战略举措,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第一,促进“海上丝绸之路”与“季风计划”的战略对接。尽管当下中印双方关系紧张,但我们不能否定未来两者存在合作的可能。中国在投资和基础设施等“硬实力”方面占据优势,印度因与周边国家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认同,在软实力建设上享有有利条件,推动中印两国的战略对接, 是目前改善中国在印太地区困局,抵消“季风计划”消极影响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消除“一带一路”因“风头”过大而带来的周边国家的恐慌,转变大家对“中国威胁论”、“珍珠链战略”等认知,从文化上整合印太地区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的认同,为以后我国在印太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传播打牢基础。

第二,借鉴“季风计划”塑造中国的“丝路”精神。“季风计划”凭借印度同周边国家共有的文化、历史,塑造泛印度洋地区的共有价值的做法很值得中国借鉴。历史上,中国人开辟了四条“丝绸之路”,其中一条便是经南海通往太平洋、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借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的成功经验,是中国面对眼下印太地区的战略态势,最便捷,成本最低也是最合情合理的方式。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特别重视我国文化传播和服务的内容、方式和途径,优先考虑沿岸国家的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从当地人民的文化习惯、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出发,有选择的传播中国文化。特别要注意消除外界的误解,引导和纠正攻击性言论和误导性舆论。

第三,以经济促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中国经济方面的优势可以逐渐衍生出文化上的优势,以经济利好的方式来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接受,是发展软实力应有的步骤。“一带一路”倡议使得欧亚大陆在地理空间范围上被打通,这就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创造了一个更广泛的区域和平台。我们应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带,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寻求各方与中国在文化认知方面的“最大公约数”,有针对性的开展论坛、博览会、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将“丝绸之路”打造成中国特有的文化品牌,并将其做成文化产业 链,反过来更好地服务和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

王媛: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