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印度在经贸、外交、安全等领域展露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国家实力显著增强。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印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辐射区域中的重要国家,为了应对邻国的强势崛起和亚太形势的诸多变化,印度政府在地缘范围和战略议题等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季风计划”作为莫迪政府的“软实力”战略,表明印度将以开展文化外交的方式推动其区域战略目标的实现。印度“季风计划”与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战略空间范围和战略内涵上存在大量的重叠,就当前中印双方的战略态势分析,“季风计划”势必掣肘“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

自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至今,印度对此态度消极,尚无明晰的回应。不仅如此,印度国内媒体频频发出抵制的声音。印度学界也普遍认为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大大增加了印度的焦虑(Smruti Pattanaik, “Assessing Modi Government’s Foreign Policy,” Indian Foreign Affairs Journal, Vol. 9, No. 3, 2014, p. 221)。2014年5月上台的莫迪政府在“大国战略”的驱动下,将国家“软实力”建设纳入印度外交战略中的重头戏。在此背景下,2014年6月“季风计划”应运而生。“季风计划”强调加强印度与其他39个泛印度洋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交流和合作,体现出莫迪政府对地区外交战略主动性的明显诉求。2017年6月以来印度频频的非法越界挑衅行为也表明,印度仍然将中国视为在巩固其地区主导权进程中最大的对手和威胁。泛印度洋地区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实施的必经之路,“一带一路”不仅谋求重塑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合作网络,同时也寻求调整和加强彼此之间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关系。虽然印度官方从未将“季风计划”解读为针对中国“一带一路”的抵制行为,但是就目前的时局而言,中方应时刻警惕“季风计划”对“一带一路”潜在的阻碍作用和消极影响。

印度“季风计划”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2014年6月21日,印度政府文化部正式公布了“季风计划:海上航路与文化景观”。“季风计划”自提出以来主要致力于联合印度洋沿岸各国为“季风计划”联合申遗扫清障碍。从目前的实施状况来看,主要偏重于对印度洋上的文化遗迹、交通路线等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印度洋和南亚次大陆历来被认为是保障印度国家安全的“后院”,当下印度主动越界挑衅,叫嚣 战争表明印度对抗中国,巩固地区主导权的决心。鉴于印度与中国竞争的一贯心理,可以预见印度目前对“一带一路”消极抵抗的态度不会改变,“一带一路”同“季风计划”的合作构想在短期内也很难实现。印度甚至随时可以将“季风计划”变成对抗“一带一路”的先行军。

“季风计划”可以解读为印度在文化外交领域对“一带一路”的围堵。“季风计划”涉及39个泛印度洋国家,与“一带一路”倡议在范围上形成了大面积的空间重叠。同时“季风计划”以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的环印度洋地区以及该地区国家间悠久的贸易往来史为依托,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也是以中国古代王朝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为历史根据,可见两者在战略内涵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印度洋地区曾深受印度文明的影响,若“季风计划”能够重塑印度洋沿岸地区国家间的联系,拓展印度在周边国家文化、心理及战略上的影响,在泛印度洋地区打造以印度为核心的价值观同盟,分化、分裂该地区国家同中国的友好关系,则势必增加“一带一路”的实施成本,使得“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着不可估量的风险。

“季风计划”是印度企图以“软实力”较量的方式来争夺对华战略主动权的表现。随着“中国威胁论”和所谓中国旨在包围印度的“珍珠链战略” 在印度洋地区甚嚣尘上,印度国内认为若印度在“经济”这一“硬实力”上一时难以同中国相抗衡,则可以利用“文化”这一“软实力”来抵消泛印度洋国家对中国的向心力,促使沿岸国家转为积极配合印度的海洋战略,最终构建印度主导下的“印度洋世界”。(陶亮:《“季风计划”、印度海洋战略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载《南亚研究》,2015年第3期,第106 页)“季风计划”对华进入印度洋不仅会产生战略迟滞作用,而且增加了印度抵制“一带一路”、对抗中国的筹码。倘若通过挤压中国外交空间能迟滞中国崛起的脚步,延缓我方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就意味着会缩短印度追赶中国的进程。

1  2  >